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要闻 > 正文

齐鲁大讲坛: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城镇化

发布日期:2014年12月14日 17:11 点击次数:

  [本站讯]12月14日,第91期齐鲁大讲坛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潘家华研究员做客本次讲坛,作了题为“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城镇化”的主题讲座,并在讲座后与观众进行了互动交流。
  讲座中,潘家华研究员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经济增长新常态下的城镇化转型、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构架中的城市与气候指标、低碳城镇化的构建与城镇化品质的碳约束、低碳城镇化的生态文明具体途径五个方面,深入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
  潘家华研究员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不到位首先在于社会价值体系的冲突,目前我们的社会仍以工业价值体系为主导,是一种货币资产大于自然资产的价值取向,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将放缓经济增长速度、优化经济结构,从工业文明社会逐渐地转型为生态文明社会,这种转型不是返璞归真,而是在工业文明基础上更具有优势的社会形态。新常态下的社会转型首先要求人们的心态回归正常化,处理好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的关系;也要做到“生态公正”和“社会公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同民族友好共存。在经济增长新常态下的城镇化转型中,产业导向将转向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由原来的以投资、外需为驱动力转变为以消费、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关注点从将土地资源资产化转为人才资源资产化,从城乡分割、以城市建设为发展重心到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体制特征从“城市管理”转变为“城市治理”。另外,从当前的国际形势来看,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向发达国家看齐,以碳约束为城镇化品质建设的根本约束条件,实现绝对量的减排。
  潘家华研究员还提出了实现低碳城镇化的生态文明具体途径:在极化的中心城市和边缘化的中小城市之间实现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建立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及用途管制制度;选定生态保护红线;探索自然资产负债表;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及生态补偿制度等。
  在互动环节,潘家华研究员就观众提出的食品安全、PM2.5空气污染以及可持续能源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他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是工业文明下的产物,而文明转型将有利于促进法治规范,从而改变这一现状;解决PM2.5问题的关键在于能源结构的转变,而核能、天然气等新能源的推广以及消费结构的控制将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已经加大了能源使用效率的控制和管理,在未来,非商品能源的使用将占主要比例。
  本期齐鲁大讲坛由山东大学能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马春元教授主持。学校有关部门负责人、部分师生员工,齐鲁大讲坛会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讲座。    
\ \ \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文/杨竹琳 李亦真 图/赵德 于晴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