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精神家园的守望者——文人画中的文人魂

发布日期:2014年11月25日 16:13 点击次数:

  在中国厚重的历史记忆里,中国文人站在文化的前后承合点和阶级的上下衔接处,其独特的社会地位赋予了他们独特的生命体验。而作为文人,文学艺术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们抒发胸臆的直接手段。由此产生的文人画,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也就具备了吸引外界一窥其奥的魅力。
  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推崇简约概括,即兴书法式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画风,讲究笔墨情趣,强调神韵,重视文学、书法和画中意境的表现。从内容和题材看,多以山水、竹石、花鸟为创作源,惯以梅兰竹菊为主要题材,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标举“士气”、“逸品”等高尚的自我人格。
从汉代开始发端,到魏晋南北朝“不学为人,自娱而已”的论调,到唐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整体意境,再到两宋时期高度写实的绘画追求,文人画开始从宫廷画与画工画中分离,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正式登上艺术舞台。继而,元四家又把文人山水画推向新高度,明时文人画家对“士气”的倾力追求,到清四王、四僧、扬州八怪的相继入列,溢才敏文,蔚为大观。
  晚明文人画家董其昌有言,“文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一语道破文人画之精髓所在。士气一说,落魄文人的激愤之情,“累累若丧家之犬”的失意之态,抑郁不得的无奈,宁折不弯的倔强和清高,尽寓其中。
  明代“青藤画派”创始人徐渭即为一个典型的具有“士气”的人物。徐渭一生仕途坎坷,穷困潦倒,受尽磨难。他一度精神失常,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借用他在《墨葡萄图》上的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置野藤中”可概括他的一生。徐渭的“泼墨大写意”手法,洋溢着命途困蹇激发的不平之气和天生不羁的艺术秉性。从《杂花卷》、《墨葡萄图》、《牡丹焦石图》、《竹石图》等作品中都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徐渭的《杂花卷》由牡丹、石榴、荷花、秋菊、梧桐等13种植物组成长卷,连跋在内长达十多米。在这幅画中,徐渭用泼墨、破墨、积墨等多种手法,形成疏疏密密、虚虚实实、轻轻重重一气呵成的气势。画面中的梧桐以其肥硕的枝干组成了全图的第一个高潮。以下的菊花、扁豆、紫薇逸笔草草,随意点染。紫藤如蛇的老干泼辣粗放则是徐渭激烈情感的一次集中爆发。值得注意的是,牡丹取意“富贵”,却在《杂花卷》中以素颜示人,虽仍置于百花之首而铅华落尽,颇具清逸之士的洒脱风骨。
  徐渭之画恰如其人,不拘物象,用笔恣意夸张,似藐视尘俗气;他一意追求狂纵的泼墨之势,洋洋洒洒,似中国武术之醉拳,横扫世俗礼法,直随心性而去。“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终,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如此狂狷豪迈之气,在明代森严的专制主义等级制度中,岂有容身之所?遂收拾胸中块垒,一笔一墨,“几间东倒西歪屋”,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其中放纵久受压抑的淋漓士气。其笔势狂而不乱,笔法变而不淫,干笔、湿笔、破笔兼用,风格清新而自汪洋,古拙淡雅不失恣意。其清逸横生堪为绝唱,流传百年而不衰。
  元时文人处境卑贱,文人画也成为众多文人摆脱苦闷人生的避风港。加之老庄道学和魏晋南北朝玄学的直接影响,元代不得志的文人们寄情山水,远离人世,重返自然,在文人画的蕴藉中过着萧条淡泊的生活。这固然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隐逸山水,但又何尝不是文人清高坚贞人格的寄寓。
  纵观文人画发展史,“士气”文人从来不虞匮乏,清“四僧”中的八大山人亦值得一举。八大山人身为明末遗民,承担着国破家亡之痛而无法言说,满腔愤世嫉俗亦不被接受,现实的压抑使他的画发生“变形”——那一幅幅晦涩难懂的题画诗,用笔精简而含义丰富。其画面留白多,画中活物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孤傲倔强之气。此等绵延曲折无人能解的血泪,怕只能托付与笔下的画作,留与历史去评说。
尼采认为痛苦是人生的兴奋剂,而艺术是痛苦人生的价值所在。因为痛苦“表现了那似乎隐藏在个体化原理背后的万能的意志,那在现象彼岸的历万劫而长存的永生”。由此,痛苦变成了一种积极创造的力量。把生活的悲剧化为深刻的理解之源,用尊严的方式去承受,给自己创造一个精神家园,也给后人留下不竭的养料,正是文人画最高尚的存在意义。
  这不禁让人想起朦胧派诗人北岛的诗作《彗星》:
  摈弃黑暗
  又沉溺于黑暗中
  穿过连接两个夜晚的白色走廊
  在回声四起的山谷里
  你独自歌唱
  是的,是文人魂,铸就了文人画成为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供稿单位:政管学院    作者:宋晓栋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伟洪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