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孤独患者

发布日期:2014年09月11日 09:07 点击次数:

  23:30,我之所及的灯光全部熄灭,黑夜骤然降临。或许是大脑皮层太过兴奋,黑暗中的眼睛却明亮起来。今日种种一一浮现,像是从未发生过,只是这样静卧着,看了一场光电幻影,又好像身处飘飘然,此情此景又变得不真实了。
  上帝创世纪的第一天便说:“要有光。”而后才有了馥郁芳香的伊甸园,然而现在灯熄了。我藏在角落里偷笑,至少现在,我是时间的主人。“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北欧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蒙克的一幅画叫《呐喊》。我初见这幅画时,被画中小人夸张的表情逗乐了。后来再看就没有那种幽默,反倒觉着刺痛。像是一把尖刀,刺破旧时伤疤。
  蒙克是一个疯子,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世界上有好多这样的精神病患者甚至可以串成串来。蒙克与鲁迅,卡夫卡与海子,梵高,贝多芬…….
  当世受尽世人欺辱嘲讽,今时被奉为大师,一字一句,一点一划仿佛成了琥珀。让人拼命从中寻找着吉光片羽。
  是民智开化,还是经过时间打磨的东西才更有资格得到多数人的“敢怒不敢言”。
  如果当时亚当和夏娃当一个顺民,安乐于伊甸园中长生不老。不偷什么禁果,想要什么便转身向上帝祈求。那么没有上帝的惩罚,也没有人类的抗争,什么火车轮船,什么电灯电话现代化的一切,人类的痛苦会不会少一些?
  没有死亡的侵蚀,便不会有对生命的喜悦。失去对这些物质欲望的强烈诉求,那么内省自身时反倒不那么真切动人了。所以人之为人最可贵的“真实”,便是人类被逐出伊甸园时最好的补偿。
  蒙克的《呐喊》,是一个很好的提点,细瘦的小人,衣着不清,轮廓模糊,睁着的双眼和张着的嘴大如空洞。身后的背景是血红色的天,漩涡一样,快要将他吸进这无尽的宇宙洪荒中去了。蒙克自己回忆说“我停下脚步,疲惫地靠在栏杆上,凝视着像剑尖鲜血般悬挂在阴暗峡湾和城市上空的云彩,我全身颤抖,站在原处,仿佛听到一声尖锐的呐喊,划破寂静。”
  蒙克生活的1893年正是工业时代下物欲膨胀、瞬息万变的一个时候。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挣扎无望的恐惧,刺痛了人们紧绷着的脆弱的神经,却被讥称为“疯子”。一百多年后的人类正以秒速度前进,高铁、飞机缩短了空间的距离,信息网络拉近了历史的航程。这个以数字为媒介的现代化社会麻痹着人们的意识,自以为无所不能到大智大觉,不出门户便可“自力更生”,不消悬头刺骨只靠一个金属箱子便可“通古博今”。于是山盟海誓成了前尘往事,他乡故知变为陌路不识。
  人类再次强大成为无坚不摧的钢铁战士,心脏累了可以搭桥续用,器官坏了可以克隆重来,甚至意外摔断手指,好吧医院回来成了“铁掌门”。人类如此伟大,断了电,却寸步难行,仿佛成了依附伏地魔而生的食死徒。
  何处安放我们的孤独?有的人假装得很好,老友来问你到底好不好,你还会出卖自己的鄙陋,夸夸其谈一番。关起门来,残留在眼角未来得及收起的泪水,出卖了自己。却还要故作镇定,好吧,中国人是硬骨头,打不死是不会承认的。
  却总有极端变态的人出现,挑战道德价值的底线,人们啧啧称奇的同时还在为自己的“正常”沾沾自喜。卖身为奴却还不自知。什么力量使整个世界结成一张紧密的大网,网住所有的人,在里面迷不知返、“生生不息”。
  血腥的词汇层出不穷地蹦在新闻首页页面,是怎样的理由能让人们对生命、自由视若无物。时代的挤压下捆绑在人身上的枷锁却成为无知的催化剂,践踏着社会的公平。
  极端自由下的二律背反,触发人心底关于释放爆发的冲动,上述丑陋毕竟并非主流,沉默的大多数瞥见那些所谓“疯子”的“遗物”时,戳中自己的隐痛,压抑的灵魂终于发出一声震天动地的“呐喊”。隔空对接,透视那些疯子的孤独给自己寻求安慰。这时,“疯子”便成了救世主。
  而我呢,我认为只需要做一件事,找出我为之而生的任务,然后,尽我所有力量去完成它,不要舍近求远去追求什么,也不想我动物的本性有什么圣洁可言。唯独这样,当死亡临近时才能感觉到自己确实因为在做某项有意义的工作而感到自由、平和……
  夜渐浓,我梦到花香,晚安。


【供稿单位:政管学院    作者:邹佳男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露琪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