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悠然恬淡静美,日本国花、皇室家徽。刀,冰冷凶狠决绝,武士道的象征。在我眼里,日本人尚文且蛮横、爱美却黩武、重礼又暴力,尊崇“忠”“孝”“仁”义“礼”,却野心勃勃地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菊与刀》分析了日本社会和民族性,较为全面的阐释了日本式矛盾。
日本式矛盾归根究底还是源于日本的文化,在矛盾文化的影响下,日本的政治经济等方面也都呈现出矛盾性。
首先,文化的矛盾性,塑造矛盾的民族性格。
文与武。日本人多是善文能武的文人和武士,但不管在历史上还是现在,许多日本政治家的崇尚的“武”是黩武和暴力。在我看来,日本人的“文”得益于儒学等中华文明在日本的传播,而血液中的戾气或许才是他们民族原始的气息。
义与利。跟中国人一样,日本人也尚义,“义”已成为日本人为人处世重要准则之一。然而日本也经常出其不“义”,比如发动了侵华战争、 “偷袭珍珠港”等一系列恶行。此外在“利”面前,日本也常弃义逐利,最典型的就是“脱亚入欧”。
傲与卑。日本是一个极为自信的国家,敢于征服先前的老师——中国;二战中悍然对美宣战,偷袭珍珠港;欲称霸亚洲,征服世界;想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等等都是日本傲气、自信的表现。同时,日本人“卑”与“傲”共存。无可非议,日本人在生活中很谦卑,但此“卑”是指自卑、卑微而非“谦卑”。二战后,日本唯美国马首是瞻,看美国眼色行事,不免显得“卑”了些。此外,侵华战争也能从侧面体现日本的自卑。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一直追随中国,然而在强大之后,就急于征服老师,有一部分原因或许是想抹去自己“卑微”的证据。
礼与欲。日本礼制源于中国,保留的却胜于中国。这也体现了日本文化先进与落后的矛盾:礼制保留完整与等级制度影响深刻。本尼迪克特说过:“‘礼’要求武士们不可流露自己的痛苦与悲伤,以免影响他人的快乐与平静;这两者的结合便导致心灵转向禁欲,并逐渐形成了日本人的表面上的禁欲主义。”但禁欲过度的后果就是,一旦解开束缚,整个社会就呈现纵欲过度、礼欲并存的景象。如今日本情色产业发达就与此有关。
其次,政治上的矛盾性,影响国际形象的塑造。
近年来,日本的政治也极其混乱,首相更迭频繁,外交政策左右摇摆、反复不定,对华态度忽明忽暗、忽冷忽热等。日本的政治矛盾性由来已久,明治维新时期,明治政府的政治家们一方面要解放贱民、费藩,但是拒绝消除等级制。明治政治家按照“各就其位”各司其职的原则,在国家与国民之间分派职责,但他们施行的还是自上而下的统治。被选举出来的官员在决策高层中无立足之地,甚至没有发言权。国会下院的议员都是选举产生的,但他们似乎只能质疑批评高官,在立法等问题上几乎没有发言和决策权。
最后,文化、政治矛盾性造就经济上的矛盾性。
正如书上所说,“(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所成就的,是以最小的失败和浪费建立起来的他认为他所需要的企业。”政府兴建然后转交给私营企业,但并非交给一般商户,而是大财阀们。这些商人家族获得的不只是利润,还有更高的地位。一般商户只有在享有优先权之外的行业里才能立足,大多是“以最少资本和最多廉价劳动力经营的‘剩余’行业 ”——小型商店和家庭作坊。政府斥巨资打造的企业,被财阀揽入囊中,而一般商户只能在“剩余”行业中挣扎;日本人相信财阀应受到人民攻击,可政府偏偏扶植他们,这就是日本经济矛盾性的体现。
这是我眼中的日本,好与坏、美与丑、爱与恨并存的日本。但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国家,能够在被殖民时强大起来,在二战重创后迅速恢复,重返国际舞台,这其中肯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正如书中所讲,在工业化进程领域,日本走的是任何西方国家都无法比拟的道路。菊与刀的比喻,看似矛盾,却极其贴切,刀起菊落、菊开刀收,两者组合共同构成日本的民族精神。在本尼迪克特笔下,我读到了不一样的日本,不再是只有战争和杀戮的日本了。现在我开始认识这个神奇的民族了,了解到更全面的日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