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列宁》这部影片,是我观看的首部对于政治关注度如此之高的电影。
“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来防止他们分开我们。”这句话出自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1963年的名为《我是一个柏林人》的演讲,现在也是大家对于冷战时期的经典记忆之一。正如这句话中所提到的《再见,列宁》这部影片是一个关于柏林墙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里,丈夫逃往西德后,充满热情的东德统一社会党党员克里斯蒂娜就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她的党和一对儿女。1989年秋天,克里斯蒂娜突然心脏病发作,昏迷过去。在她不省人事的这段时间里,德国已经是天翻地覆:柏林墙倒了,她所挚爱的民主德国也解体了。克里斯蒂娜苏醒后,医生叮嘱她的儿子阿历克斯,任何刺激都将是致命的。为了不打击卧病在床的母亲,阿历克斯小心翼翼地隐瞒起统一社会党下台,德国统一的消息,假装柏林墙依旧矗立。于是就在他们那间小小公寓里,阿历克斯尽力演出着一场民主德国繁荣昌盛的闹剧,从食品到服饰,甚至伪造电视新闻,尽管外面早已换了一番天地,但这方小世界里历史似乎停滞了,或者说儿子藉着对母亲的爱而改写、创造着历史。
阿历克斯基于对母亲的爱撒下谎言,有了开始,接着不免是一连串以谎圆谎的无奈举动。而活在阿历克斯谎言中的母亲克里斯蒂娜,其实也为了孩子的安全编织了父亲出走东德的谎言。出发点是善意的白色谎言,只是建筑在美好事物上的谎言是美丽温暖的,但威权的谎言却是丑陋的,《再见列宁》以亲情为主轴,包装了这样一个残忍的事实。 历史属于握有权力的一方,传播媒体发达后,讯息就归为权威所管辖,阿历克斯为谎言所做的一切,正是极权主义对人民控制的缩影。为不让母亲发现街上的变化,阿历克斯挂上窗帘;极权政府为切断人民对外的向往,关上铁幕。
虽说阿历克斯对母亲克里斯蒂娜的谎言,是温柔爱护的;但强权对人民的欺瞒,却像一块蒙上眼睛的黑布,驱使人如同马一样毫无思考的往前走,如果一个体制必须紧紧掌握人民,则会大量塑造许多假相。阿历克斯的出发点是无奈的,而当克里斯蒂娜如同人民被假相带领而获得心灵的满足之际,这份省思是绝对可以扩至任何一个国度的。
信仰的瓦解是这部影片的另一个主题,当信仰崩溃我们将何去何从?
这部影片中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于列宁铜像的运用,直升机吊起列宁铜像、巨大列宁雕像从空中缓慢接近,伸出的手好像正打着招呼;当吊着雕像的直升机渐渐远离,仍然直挺挺的手臂现在倒像是告别。而电影常以铜像的树立与拆解,来隐喻一个信仰的膜拜与衰败,即一个时代的开始与灭亡;位极尊崇时,铜像就备受礼遇;一旦形移势改,铜像就会惨遭肢解分尸。
铜像的拆解在影片中便意味着属于克里斯蒂娜的那个社会主义时代已经崩溃,这是一个让克里斯蒂娜无法接受的现实,信仰的崩溃无疑会将她的精神抽空。在这部片子里,导演用了很多强烈对比的画面,展现当时资本主义大举进入社会主义。人们可以看见灰色的城市里原本突兀的挂着鲜红国旗墙面,已经被可口可乐替代,而IKEA家具进入东德,大家都把原本老旧的家具丢了出来,堆积在垃圾中。当克里斯蒂娜走在街头,满眼都是可口可乐、IKEA等西方品牌的时候,其脸上那种惊惶与无措的表情着实让人心碎。政治,是一个让人类社会得以享有文明进步发展的名词,也是一个让古今中外的老百姓尝尽各种无奈荒谬历史悲剧的名词。无论好或坏的政治,始终有它的拥护者,不管真心效忠或是盲目遵从的都有,终究会形成心中某种的信仰。
一个时代就这么结束了。而属于我们的思考才刚刚开始,当下的社会无疑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各种的思想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的主流思想在各个层面都饱受质疑,一批所谓的“有识之士”不断的发出他们所认为的自由的声音,但又有谁能够证明他们说的是否正确呢,我们的信仰到底在何方?曾经听说过一句话: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这便是我的信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