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中国》诞生在1972年,得以拍摄的契机是中意于1971年5月重新建交,但是当时我国的文化大革命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也就是这个背景,注定这部纪录片从诞生之日起就要历经坎坷。
《中国》导演安东尼奥尼曾经说过:“我计划关注人的关系和举止,把人、家庭和群体生活作为记录的目标。我意识到我的纪录片将仅仅是一种眼光,一个身体上和文化上都来自遥远国度的人的眼光。”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安东尼奥尼在拍摄《中国》纪录片时的视角是对当时中国现实的最平实、最真实的记录,这是一部不存在敌视意义的,不存在任何抹黑、批判意义的,真实记录当时中国现实社会生活的纪录片。当我看完这部纪录片时,我对它的评价就三个字:“真”、“精”、“美”。但是“金无足赤”,它也不是完美的,它也因导演以及客观条件而存在一些瑕疵。比如,当时由于中国政府给安东尼奥尼安排路线的限制等。
首先,这部片子很“真”。这里的“真”有两层意思:一是拍摄内容的真实;二是导演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生活是真实的记录。影片最完整最真实的的段落之一,是通过针灸麻醉对一位产妇实施剖腹产手术的全过程,像科教片那样详细周到,当时我看的时候感觉很恶心,还想导演干嘛要拍这种场景,后来想一想导演应该是想把自己感兴趣的都记录下来,这是他对中国文明的赞美和喜爱的最好体现。安东尼奥尼每部分都是以杂技、皮影戏等中国文化结束,更加真实,也更加表现出他对中国文明的喜爱和欣赏,所以在这之中我看不到有人所说的丑化中国,因为这些都是很真实的记录当时的中国社会生活的。这部片子却毫无疑问地向世界展示了文革中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社会,是在文化和文明被无情摧残的文革时期,少有的国人生活真实深刻的影像记录。同时,《中国》也填补了“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留给我们的记忆有很多空白。
其次,我所谓的“精”是安东尼奥尼在影片拍摄和制作上的高超水平。导演在片中大量地运用特写、近景和全景镜头来表现个体的姿态、表情与动作。在特写镜头下,人物直接展现在你眼前,人物的一举一动,表情等都展现在观众眼前,人物的内心意识世界给你最直接最大的冲击。而对人物的全景镜头描写则表现在街景上,街市上人潮涌动,公交上人满为患,整齐列队高喊口号向农场行进的学生等等。开始并不了解纪录片的初衷,看的时候在想这个意大利导演的拍摄方式太简单了,看起来整个片子就像是一个外来游客对于自己游历的景点的影像记录。但是后来我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知道这样简单的记录方式也正是导演所要的效果,导演要给观众真实的感受。电影的大多镜头给了普通的百姓,导演是想通过对于百姓的简单的行为举止的记录,来记录中国,了解中国。
最后,影片的“美”,每部影片都有它的美,有形式美,内容美,特效美等等,这部影片也不例外,我们在这之中也能发现许多美。首先在形式上,这部片子分为三部分,每部分结尾都是以木偶戏,杂技的中国文明结尾,具有形式上整齐地美感;而在内容上,这部片子做到了自然美,因为真实而美,其次,观众只要认真欣赏这部片子就不难发现,导演很喜欢拍摄一些成规律运动或出现的影像,像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的声音,一辆一辆车路过,水面上时不时过去的船只,纺织工厂有规律的机器声等等,这样就做到了韵律美,给人视觉和与听觉上的冲击。
然而,这么一部既“真”又“精”又“美”,忠实记录当时中国现实的纪录片,却使得安东尼奥尼在当时的中国遭到了未曾预料的批判。对于安东尼奥尼的批判如暴风骤雨般而来。“对于中国人民在‘文革’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不屑一顾,而是偏重于捕捉日常生活场景”,这可以说是当时国人批判安东尼奥尼影片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在我看来,安东尼奥尼根本就没有丑化中国。因为在文革期间政治高压控制下,人们的思想也受到强势地钳制,人们的个体思想被国家整体思想取代,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冲击,人民的价值观念被扭曲,不是《中国》丑化了中国,而是中国误解了《中国》,难道只是因为它记录下当时中国的落后吗?难道只是因为当时是文革时期吗?难道只是因为导演是外国人吗?我们观看这样一部纪录片就必须联系当时的中国历史,并加以个人的深刻的思考。
在这里,我想说,《中国》没有丑化中国,是中国不接受《中国》,是因为《中国》记录了当时中国的现实,真实记录了当时由于文化大革命而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停滞的现实,以至于中国现在误解《中国》是在批判丑化中国,但是这是不正确的,我们来看看,在记录片中,出现的故宫,针灸麻醉,杂技,皮影戏等中国元素难道只是为了批判中国吗?《中国》因为存在摆拍的成分,而且也是影视作品,所以我们不能说它就是历史,但是最起码它是对当时现实的真实反映,即使存在偏差也还是相对客观的,也填补了我们国内在文革时期记录当时社会的影像资料的空白,让我们看到30年前的中国社会生活,看到文革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活。
对待《中国》这部纪录片,我们应该理性,我们应该站在艺术的角度欣赏,而不是站在政治的角度批判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