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老街上的建筑

发布日期:2014年08月11日 14:57 点击次数:

  前几天路过县城附近的那条历史最悠久的老街时,我惊讶地发现老街的南边竟然正在新建一排排现代化的高楼。尽管外面骄阳似火,但建筑工地上的工人们还是干得热火朝天,抬头望去,看得出这排高楼已经初具规模了。不过让我稍感欣慰的是,老街北边的古式建筑仍然还静静地矗立着,透着些许残破和沧桑,无声地审视着仅仅一街相对的工地。
  很小的时候我就发现了这条古街的存在-----尽管它一直像一个腼腆的老人一样躲在周围满是现代化楼房的县城一隅。记不清第一次走进古街的情景,但古街里那些有着白墙黑瓦、砖木石雕和高耸的马头墙的精美古代建筑却深深留在了我的脑海里。后来大些的时候,我从一本讲诉建筑学方面知识的书上第一次得知了它们的名字,徽派建筑。但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古街里的老式建筑开始陆续被拆除或者翻修,一直到如今整条街南边的老式徽派建筑被彻底拆掉了。
回到家打开电脑,经过在网络上一番搜索查找之后,我第一次详细了解了这条古街和那些徽派建筑的历史。
  据相关史料记载,古街最早兴建于南朝宋文帝元嘉末年,全长约1千多米。明清时期,以徽州地区为中心的徽派建筑也逐渐成为家乡一带古街上最流行的建筑形式。由于受到太平天国战火的影响,所以现存的老式徽派建筑大多是在此之后,即清末民初时期所建。仔细一算,原来那些如今显得残破而沧桑的建筑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啊。历经百年多的风雨,尤其是经历了上世纪长江中下游一带几次大洪灾的冲击过后,老街的那些徽派建筑依旧挺立着,为住在里面的老街居民们遮风挡雨。不管是细雨霏霏的暮春还是斜阳浅照的冬日,徜徉在青石板砖铺就的古道上,聆听着从古屋里间或传来的诵经声,时光仿佛悠悠地流淌进了久远的过去。
  或许正是因为从小与古街里徽派建筑结下的这段缘分,我一直对建筑充满了热爱和探索欲。后来大二的时候,我曾选修过一门叫《建筑艺术与审美》的通选课。在课上,通过老师和同学的展示,我又了解到了很多各式各样的建筑类型,而我也在讲台上向所有的同学介绍了我所认识的徽派建筑和对它的情感。但同时我也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现在工业文明高速推进的今天,各式各样的古代建筑往往敌不过城市化的力量而永久地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尽管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与矛盾,可现实却总是让人无可奈何,就像当时我还庆幸自己家乡老街上的旧式徽派建筑还依旧存在,但结果仅仅一年之后,一半的旧式建筑就已经彻底被拆除。
  实事求是地讲,在现代社会,那些旧式古建筑在防火、排污、用电用水方面确实存在诸多不便,可是现在残存的古建筑其实大部分本就是在历经千百年风雨洗礼和淘汰中留下来的佼佼者和典型建筑。以我所熟知的徽派建筑为代表,尽管岁月蹉跎,世事变迁,但徽派建筑一直带着岁月见证的古意,带着深厚的民间艺术色彩,给后世以美的熏陶和启迪,它蕴含着天时地利、人与自然、传统文化,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乡土建筑的艺术瑰宝。但今天,在科学保护并加以合理利用还是彻底推倒的矛盾中,人们总是选择一味简单粗暴地彻底拆除这些旧式古建筑,这只能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和无可奈何的惋惜。
  借用著名建筑设计师雷姆•库哈斯的一句话:“如果你看几百年前的建筑,你就会发现印度的、泰国的、非洲的、荷兰的和俄罗斯的建筑截然不同,都讲述着自己的语言,但现在这些语言在建筑中都消失了,服从于一种更广的、更统一的语言。整个过程就好像不同地方的口音逐渐消失一样。”也许在现代工业文明迅猛推进的浪潮下,那些散落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旧式建筑大多也会彻底消失。但我真切地希望未来我们的后代们所了解和能触摸的建筑,不仅仅是那些都市里用钢筋水泥浇筑成的统一的“火柴盒”或被玻璃幕墙包裹着的摩天大厦。                       
  建筑因为文化而变得独特而美妙,文化也因为建筑而得到久远地传承着。在那些旧时代遗留下的青砖黛瓦、砖木石雕的缝隙间,我看到现代的阳光依旧照耀着古街人千百年来一如既往的朴实与清澈,但愿这样的安宁还能长久地继续着

【供稿单位:政管学院    作者:黄志武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张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