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浪潮》看德国人的战争反思精神
发布日期:2014年07月24日 09:58 点击次数:
在一个现代文明下的民主社会中创建一个如同法西斯般集独裁、专制、极权主义于一身的社会组织需要多久?把一群习惯了自由乃至散漫的中学生改造成冷酷而狂热的新纳粹主义者需要多久?答案是——5天。这便是《浪潮》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
新学期伊始,富有才华而又精力充沛的体育老师赖纳·文格尔接受了“独裁政治”的教学任务。课堂上,学生们表现出不屑,一致认为纳粹德国不可能在现代社会重现。文格尔于是心血来潮,决定让学生们体验一下真实的独裁政治。“浪潮”由此诞生。被激发了兴趣的学生们商定了统一的标志、服装与手势,而文格尔则要求学生们必须严肃地尊称自己为“文格尔先生”。短暂的磨合后,大家都适应于并爱上了它。
于是,兴奋的学生们或粘贴、或涂鸦,让“浪潮”的标志一夜之间出现在全城的每一个角落,对此格外狂热的蒂姆为此甚至不顾生命危险徒手爬上了一栋尚在建的大楼顶端,在圆形屋顶上喷涂上一个巨大的标志,他还携带了手枪,捍卫自己,甚至整夜坐在文格尔的家门外,捍卫自己的领袖文格尔先生……
“浪潮”不断发展壮大,学生们甚至自发占据了学校的运动场,不准非“浪潮”成员进入。渐渐地,一些学生,以及文格尔的妻子,感觉到事情有点不太对劲。他们劝他立即停止这场闹剧,然而此时他也已沉浸在巨大的权力欲与成就感中无法自拔。终于,妻子的决然离去以及第六天一场水球比赛上学生们的大打出手,让文格尔惊觉事态的失控。于是,他在第六天将“浪潮”的所有成员召集到礼堂,点明一周以来他们所作所为之恐怖,意图就此结束课程。然而晚了。那名狂热的学生因此幻灭而精神崩溃,开枪打伤了一名同学后饮弹自尽。影片的最后,文格尔被警察带走,而觉醒的学生们相拥而泣……
而这不仅仅是电影。《浪潮》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1967年4月,美国加州某高中的一位历史教师Ron Jones为让学生切实理解法西斯主义,他开始了一项大胆的试验——成立“第三浪潮”,而他的学生们就是“第三浪潮”的成员。设计了组织内统一的手势,并且以各种形式向学生们强调纪律与团结的重要性。很快,学生们都成为“第三浪潮”的忠实成员,并坚定地以Jones老师为组织的领袖。后来,事态逐渐失控。终于在第五天,他在礼堂内设法使学生们从狂热的“第三浪潮”中醒悟过来,而学生们也最终真正明白了法西斯主义的可怕力量。
当然,电影不仅仅讲述了这个故事,更深刻剖析了成因。就像Jones自己说的那样:这个实验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我们中的很多人孤独、缺乏家庭的温暖、集体的关心,缺乏对一个群体的归属感。片中“浪潮”的骨干们都有各自的心理上的缺失,比如发起者文格尔老师,一直自卑于自己和老婆的学历差距;最狂热的蒂姆,孤僻敏感缺乏来自家庭的关爱;还有成绩不好的土耳其学生、混日子的富家少爷、喜欢好友男友却又对外貌自卑的胖女孩……当有一个地方能让他们感觉到“人人平等”时,他们轻易地便沉迷于其中,享受过去未曾享受到的心灵的公正感,而忽略了这种不寻常的狂热可能造成的后果。
各国拍的二战反思片总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比如中国的大多数作品中,总是有着厚重的历史的屈辱感和沉痛感;又比如日本的大多数作品,带着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对天皇的忠诚和对战争的粉饰便是主旋律;再比如美国的大多数作品,歌颂美国大兵们的牺牲精神,展现大场面的时刻毫不吝惜特效制作和金钱投资,典型好莱坞式的“大片”特征……不论如何,总带着鲜明的“情绪”和“个性”。
唯有德国的电影,冷静而自律,既不夸张的忏悔也不狂热的宣扬所谓的“爱国主义”,就连拍摄角度的选择和手法的运用,都让观众觉得就像是一个静默的旁观者在忠实地记录发生过的事情,不言不语,任你惊心动魄,任你恐怖萧瑟,任你紧张敏感,我就是个书写者而非参与者。思考和答案都是空白的,等着观众自己去填上。从德国的电影中便能看出德国对于二战的反思是及其深刻和客观的,这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进步。过去的已然过去,纵使德国对历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承认弥补便是,未来是更加重要的,现代人的任务不是沉溺于过去而是如何使悲剧不再重演。
【供稿单位:政管学院 作者:周颖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宏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