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爱在泰山学堂

发布日期:2014年06月16日 14:30 点击次数:

  6月14日泰山学堂举行2014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晚上学生纷纷过来敬酒,表达感激之情。看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大部分将在几天后离开山大,奔向他们新的征程,我感慨,我激动,我不舍,在他们面前我强忍泪水。回到家,我开始释放,任泪水在脸上流淌。他们四年完成本科学业,泰山学堂也正好成立四年,完成了第一个本科培养周期。四年里我与大家一起奋斗的点点滴滴像电影一样在脑中回放......
泰山学堂的诞生
  教务处的前任处长王仁卿教授曾把泰山学堂说成是从教务处诞生的孩子。我明白这话的含义,孕育一个生命是辛苦的同时又是欣喜和快乐的。我虽没有亲历向教育部申请成为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学校的过程,但我听教务处的许多同事说过他们为申请这个项目,大家在一起奋斗的日日夜夜。
学堂的足迹
  2010年9月26日彭实戈院士被任命为泰山学堂的院长;吴臻、张树永被任命为学堂副院长。也即从那日起,学堂开始了其高速的运转。在5个学院的院长、教学副院长的支持和直接领导下,数、理、化、生、计算机五个取向迅速成立了教学指导教授小组,教授小组中不乏长江学者、洪堡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泰山学者、齐鲁学者等知名学者,他们全部有海外经历,有激情、有活力、有教育梦想。  
  科学的培养方案、优秀的任课教师是培养优秀学生的最最基础的部分。于是教授小组们一次次的开会研讨,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地进行着教学方案的调整,以期望达到最适合学生的目的。任课教师也是在校内、在海内外进行精挑细选,保证了最优质的教师资源。记得当时学堂的数学课老师全部是彭院士亲点。与之同时建立的是教学督导队伍——聘请了四位长期关注高等教育改革、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的老专家。于是在学堂的课堂上同学们发现班里多了白发苍苍的爷爷级老同学。
  每次上课之前,老同学都是最早到教室,坐到学生的身边,亲切的询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课程的适应情况,以及老师授课的情况。最基础的底座打好之后,学堂又开始了进一步的前行:进行学生选拔方式的改革—学生面试官参与选拔,邀请海内外知名教授来学堂参与学生选拔;国际化培养—邀请海外知名教授来学堂进行长短期授课,同时陆续有一批优秀学生被送到海外进行长短期交流;午餐会、导师制、大学生科技训练、音乐俱乐部、体育俱乐部,在三制四性七化培养模式的培养下,我们的学生培养质量得到了世界知名高校的认可;于是陆续有一批学生进入巴黎高师、巴黎高工、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杜克大学、乌普萨拉、杜伦大学、欧洲核子中心进行学习,就这样我们叩开了世界知名高校的大门。
  四年的时间,为了学生的培养,学堂的教授小组研讨会开了50多次,举行了7次大的教学管理会。为了使忙碌的教授们能聚在一起开讨论会,会议经常是定在上午10开始但常常是一直要讨论到下午上班前,大家是边吃盒饭边热火朝天的讨论。健康专家说,要食不言;健康专家还说,最好中午能休息20-30分钟,我用实践证明了专家说的是对的。每次讨论会后,整粒的饭总在我的胃里翻腾,而且下午要靠咖啡提神。我在感受到这种不适和疲劳的同时也感叹院长、教授们的身体和精力的旺盛。
我之于学堂:结婚—恋爱—热恋
  2010年教务处科级岗位调整,我被调整到学堂,成为了学堂的第一个“汤圆”。刚到学堂的第一感觉是软硬件全无,白纸一片,要干的事情很多,似乎再没有其他特别的感觉。随着工作的深入,我发现需要探索的东西实在太多。在学堂待得越久,就越觉得学堂是一个让人心动的地方,不断有新的理念、新的想法和东西刺激人的神经,让人亢奋,让人难以入睡;每次教学会,彭院士都会带给大家新的理念、新的思想,于是大家个个变得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工作也因此变得有意思和有意义,我非常认同吴臻副院长在一次教学会上说过的一句话:“拔尖人才培养是一件伟大的事业。”我坚信并一直为从事着这项伟大的工作而自豪。我像同学们热爱自己的专业一样爱上了这项工作,而且常常沉迷其中。下班后,散步时、做饭中也常常在思考工作上的事情。我知道走路时思考问题而碰到树上,是数学家陈景润的专利,我不敢抄袭。我也最多是有时烧菜时稍微专注的思考了点工作,于是炖菜变成了烤菜。
形散而神不散的学堂
  学堂看似一个松散的联合体,既不负责教师的职称评定,教授们的行政编制也不在学堂,但实际是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因为学堂的灵魂——产生于数、理、化、生、计算机五个学院的教学指导教授小组和来自相关学院的优秀任课教师、督导队伍是一批为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而组合在一起的团队。他们有激情,热心于拔尖人才培养,包括堂主彭实戈院士。在泰山学堂揭牌仪式上彭实戈院士曾说,“对成立泰山学堂这件事我非常激动,感谢徐校长以及所有学校领导、工作人员把这件事情落实了。很长时间以来,针对如何培养拔尖人才我跟很多人讨论过,但当时没有这个条件。比如,山东大学合校的时候大家就在讨论怎样把山东大学办大,我却在说怎么把山东大学办小。所谓“办小”,就是怎样集中力量把拔尖人才培养好,现在泰山学堂的成立终于实现了我的想法”。这正是彭院士热心人才培养的真实写照。前物理教授小组组长王萌教授说,接受教授小组长的任命是为了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学堂是我们大家的学堂。学堂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可见一斑。教授小组的教授们都是知名教授,科研任务重,工作忙碌,但是再忙,只要学生去求教,他们总是满怀欣喜。让他们报教授小组的酬金分配方案时,他们常常忙的忘记,逼得我只得一催再催,但午餐会上他们却可以放弃午休,与同学们讨论、给学生指导。2010级物理取向的张玺在他的导师指导记录本中写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谈话是在一个夜里,那一天本来是阴天但最终下了大雨。偏偏那一晚我找康仕寿老师讨论我们实验中最新出现的变色问题。讨论了好久,随后我又问起他将来出路的问题,因为那个时候我正处在迷茫的阶段,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康老师又不厌其烦的为我分析各个学校和各个方向的优劣。随后我们又聊起生活和工作。因为每天晚上我都看到康老师很晚接近10点半才往回走,平常的节假日也不回去,所以我们又说起家庭。一直说到10点多。后来下楼的时候我被大雨拦在知新楼,发现康老师也和我一样在躲雨,他说看今天天气不好,又没带伞,本来想早走,可是和我聊的太晚回不去了。
  那一刻我感到不好意思,但还是感到震撼,一个教授如此看重和一个学生的闲聊,这种品性和修养实在让我震撼。”在学堂这样的老师绝不是个例,爱才如命,这已是学堂教授们的共同特征,它已构成学堂文化的一部分。
  就是这样一批不计个人名利的教授们成就了学堂的今天,大家热爱学堂,有什么喜事,大家相互写邮件、相互抄送祝贺。当我们的第一届也是第一个学生考取巴黎高师时是这样;当学生考取巴黎高工、学生获得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泰山学堂上了山大的十大新闻也是这样在教授小组间不断的传递着喜讯。
争吵来自于关心、关注和热爱
  因为拔尖人才培养是一件全新的工作,是在探索中前进,因而在学生的培养上,院长们之间也常常有争论,有时甚至非常激烈,我当时不解。直到2012年科级岗位要调整,自己有可能被调到其他岗位时,我对这份工作的留恋与不舍,一下子让我理解了院长们的争论。没有关心、关注和对这项事业的热爱,谁会费心劳舌的争论呢。
对于毕业生
  对我们的泰山生我坚持:爱,但不溺爱。正是这种教育理念,使得平时态度和蔼的我在考场上变得严肃认真;当他们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时,我也会毫不客气的批评。
  对于倾注了自己极大热情和努力来培养的泰山毕业生,我也想对你们说:因为你们是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的学生,这项计划会载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你们也会载入泰山学堂的历史,因此你们在享受到一流的条件、一流的氛围、一流的管理的同时,国家、学校也赋予了你们更多的责任,对你们寄予了厚望,期待从你们中走出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获得者。
  作为老师,希望你们将来不管生活、工作及在科研的道路上遇上什么困难、挫折,都能始终以乐观的心态、坚毅的品格面对,记住:你们是泰山生。
  作为孩子和你们同龄人的母亲,我希望你们未来生活顺利、快乐、幸福!
  总之,只要把握自己所能把握的,譬如诚实、正直、谦虚、不屈不挠;譬如有爱心、有社会良知、责任感、能坚持自己的梦想,做最好的自己就够了。

【供稿单位:泰山学堂    作者:刘振美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迅羽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