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的“鸡汤”——浅析家斗剧
发布日期:2014年05月22日 13:57 点击次数:
最近微博流传广电总局要求7—10月播出的电视剧需要符合“中国梦”,历来狗血的家斗剧难免受到冲击,不少网友高呼“终于不用再看家斗剧了”。家斗剧以家庭成员的矛盾和争斗为主要卖点,目前家斗剧剧目多且收视率高,较低的制作成本使其成为继穿越剧等剧目后新一代的“荧屏宠儿”。家斗剧自然是存在较大市场,80后逐步迈入家庭,90后也开始走向婚姻,困扰几代人的婆媳关系等“世纪难题”自然也不会放过新一代青年。看家斗剧不仅轻松解恨,甚至能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好似电视机里的人懂得自己的疾苦。但是如果荧屏上每天充斥着家庭斗争,婚姻的不幸将被无限放大。利用共鸣来获得收视率是编剧惯用的手法,但却往往忽略掉解决问题的相处之道的“道”。
反观之美剧,美剧中也不乏大量家庭剧。美剧中的家庭剧沿袭了美剧一贯“浮夸”的特质,人物设置也往往较为特殊,但与国产家庭剧相比,大部分美剧往往是挂着“矛盾”与“困难”的狗头,卖着“温情”的鸡汤。美剧中的家庭剧一开始情节集中在矛盾上,一家人往往鸡飞狗跳,但是在结尾之处多半都会“扶摇直上”,就算矛盾未能彻底解决,一家人还是会温情相拥,像一个“家”真正的样子。
诚然,这是由于两国面对不同的社会问题,接受不同的文化教育的原因,美剧中也存在着过分夸张化等缺点,但是国产家庭剧是否也该反思,是不是该还观众一个温情脉脉的屏幕,而不是打开电视就充斥着争吵的电视环境?
家庭剧本就该体现“家文化”,就算是婆媳之间再怎么不合的家庭也会有一家人握手言和,坐下来好好吃饭的时刻。为了荧屏效果,编剧们不得不无限制地放大矛盾,不是体现沟通有多重要,而是停留在“述求”的阶段。中国文化中的“内敛”,让大部分家庭都是“有爱说不出口”,而人与人相处之中最重要的则是“沟通”,在剧中出现矛盾后往往是“摔门而出”的场景,沟通的戏份总是留到结尾,并且少之又少。
中国人往往是十分严肃的形象,出现问题自然需要解决问题,但是重视结果的我们往往忽略掉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家斗剧往往是对过程的描写,编剧为了吸引注意力,将过程痛苦化,结局却轻描淡写,往往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开放式结局,让观众自己去遐想。但是,大部分家斗剧的主要受众人群观影结束后,留在脑海中印象最深的恐怕并不是最后的温馨。我们并非无法拍出既愉悦身心,也能让人有所思索的电视剧,前几年红极一时的《家有儿女》正是最好的代表。家斗剧存在市场,无非是人们“看热闹”的心态在作祟,但是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电视文化具有其应该承担的责任,不能单纯为了迎合观众而放弃自己的责任。我们无需照搬美剧模式,国情不同,文化不同,如果照搬只会换来无法播出或收视率过低的结果,关键在于编剧在剧本中要下更多的功夫。抛弃已经用滥的模式,开发新模式,更多地从生活中发掘新故事,让观众眼前一亮才能获得真正好的收视率。家庭生活中绝对不只有婆媳关系、感情出轨这样的悲情故事,也有和睦相处的温情时刻。而会心一笑的幽默的解决之道,往往也能带来意料之外的效果。
家是栖息的港湾,劳累一天的每个人回到家中都需要温暖的灯光和热乎乎的饭菜来安慰在尘世中奔波的心灵,观看家庭剧也是一家人一天的休息时刻。家斗剧往往是在经历大灾大难或生离死别后的顿悟,而那些日常生活中小争吵后的平凡的幸福若加以描写,往往也能感动人心。艺术高于生活,但是也源于生活,家斗剧应更多一些温情的“鸡汤”,少一些心酸的“羊头”,多一些普通人的平凡,少些争吵的眼泪,多一些平凡的幸福,少些苦痛的顿悟,让家斗剧变成真正的家庭剧。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王鸽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张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