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一青年人向杨绛先生请问人生何以多苦恼,先生回答:你们的问题是读书不多而想太多。这个故事劝勉了不少学子决心踏实读书,我也愿成为其中之一。但我心里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有人悬梁刺股的读书,但经常读不下去,读不懂?是因为我们功夫不够、心思不宁,还是另有原因?
这里尝试一猜:读书多少不在本数,在深浅。书读不下去是因为没读懂,没读懂是因为方法不对。方法当如何?
纸上得来浅,劝人要躬行。这个道理是讲给读书人听的,但对于坐惯了书斋做学问的听者闻者,无论怎样苦口婆心地讲,听这道理本身终还是“纸上得来”,深不到心里,只怕还是固执于钻在纸堆里知事论道。非要有个机缘,不经意间将“纸上得来”之事躬行一二,方才相信自己确实浅了。“绝知”不敢妄求,毕竟终极真理只能追寻不可获知。但若不“躬行”,怕不止是浅薄的问题,有可能真的要“错知”了。
说这话,是想把读书的我们请出书房,到书外走走看看。远的不去,5月18世界博物馆日,去转转身边的博物馆。
这一日去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就位于天安门东南,宏伟辉煌。这个格局恰有点深意:天安门后,帝王生前居住在古殿深宫之中,享尽富贵荣华,如今云烟过眼;而在千百年后,百姓王侯的故事都由文物古迹保存着,博物馆中的每一件藏品都是沉默的讲故事的人,住进这当代更见壮美的官邸中——给民族的历史与文明这样一处居所,是对自身的尊重,对未来的责任。
国博从不自封最好的博物馆,但五层展厅的规模,也有足够的路让人“走马”,有足够的美让人“观花”。在青铜器馆,斑驳的铜绿是古代的青铜器的年轮,算得上是中国最古老的科技智慧与工艺之美的见证。它们的岁月这么悠久,却从不见老,反而历史越长,越被赋予生命翻新的光耀。看实物若不懂点书理,也是无趣的。幸而知道青铜器有三看:看花纹、看铭文、看工艺。
比如这个“伯吴盨”,云纹,上刻“鲁司徒伯吴敢肈作旅殷,万年永保用”,这食盒在几千年后,盒盖与盒身严丝合缝。突然觉得铭文有趣,讲了这个容器的作者、职务、制作地点,然后居然还有保修期——“万年永保用”嘛,可见这个伯吴敢对自己的手艺相当负责任,古人很厚道啊!但更让我留心下去的,是前前后后所有的带铭文的青铜器,除了记述各种历史事件(该器皿未何事而做)外,无一例外会留下制作工匠的名字。一刹那跟之前学过的马克思“异化”概念卡上了——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机械化大生产造成了人的“异化”,其中一个理由是人与他劳动产品的异化,因为劳动产品不再能代表他自身。这段话怎么想也是似懂非懂,今天看看古人的“劳动产品”,带着作者的大名,刻进自己对作品的自豪与自信,几千年后的我们看着这个文物依然知道在远远的古代,有个叫做“伯吴敢”的人,手艺精湛,用心做了这个今天看来依然伟大的作品。而在机械作业的时代,作为个体的人们很难留下一件带着自己署名的作品了吧。
转到非洲雕刻艺术展,风情大变,中华民族的含蓄内忍、精美细作被一阵劲炫的黑色热风暂时屏蔽。神秘、奇幻、异域、新怪……这些词汇只有在自我看待“他者”时才会出现并体验深刻。他们的雕塑里,总不吝惜夸张去表现的,是羚牛长锐的犄角,鳄鱼粗壮的尾巴,鹏鸟硕大的翅膀。或者说,人自身不具有的,象征着强壮,代表对水域与天空控制力的东西,就是无上崇拜的。非洲的图腾与审美,哪处不是奔跑在热带的草原,哪个不是游弋在雨林的河流,哪个不是翱翔在高原的天空?沙漠部落对甘霖的渴求,成就了浓烈又残酷的巫觋艺术;古先民对繁衍生息的盼望,塑造了对人体人性特有的审美要求……这些证据活生生横亘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比任何一组民族学、考古学的理论文字的陈述都震撼千万倍。
一时我想问问康德,如果能踏出他一生未走出半步的哥尼斯堡小城,看到中国上下千年、看到非洲沙漠雨林,是否还坚持自己的“物自体”?如果黑格尔不只是海德堡、柏林做教授,踏进农业文明与热带风情,举起锄头在松软的土地上躬身播种,心惊肉跳感受鳄鱼的血口向自己洞开,他是否还矢志不改他的“绝对精神”?创造了中国历史的“伯吴敢”们,散播着阿非利加州风味的雕塑作者们,难道他们是心中早早画下了一个“物自体”,一个“绝对精神”?还是当他们手执刀柄凿刻青铜、雕琢木桩的时候,便不断地被内心和双手上娴熟配合的力量推动着,于是越做越有神,越做越着魔?鬼斧天成,但鬼神之工,无非在热爱和敬畏着生活的人手上。
北京的旅游圣地太多,这处有点尴尬——外地人列之为二级景点,古之故宫十三陵,今有鸟巢798,天做北海香山叶,史工长城圆明园……博物馆常不能入游览清单。而当地人又把它当家门口的东西,天天路过偏难有时间进去。总之,读博物馆的人不多。
一本书是抽象思维的具体展示,是一部不能回头的历史的纪录片,是一座陈列着文明成果的博物馆。
同时一个博物馆也是人类历史长河的汇聚,是千年思想火花的凝固,是一本很厚很厚的书。
十五、十六世纪,当知识的曙光甫一照进人类生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怎样强调都不为过。但当“书”已经成为今天关于“知识”学习的全部代名词,是否也需冷静一下,读书纸上,总有不解。不忘躬行,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