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的选择
发布日期:2014年05月19日 18:06 点击次数:
虽说朋友推荐看的《哈姆雷特》是卞之琳的翻译版本,我最终读的还是朱生豪的译本。一方面,卞之琳那版在市场上很少能看到,另一方面,朱生豪是公认的译莎专业户,市场上较常见的莎翁作品多是译自他手,且其作品确实是词藻优美,流畅动人,给原本就很华美的莎翁名著更添了几分异彩。
说了不怕被人笑话,我初次对《哈姆雷特》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是通过好莱坞的一部同名影片,该片以现代社会为背景,人物关系被原封不动地搬上荧屏,只是原著里的丹麦国变成了美国的一家大型企业。演员们表演的很到位,终于使我在看完电影后对哈姆雷特这个人物产生极大兴趣,立刻跑去书店买来莎士比亚的悲剧集,并以极认真的态度读完了《哈》,而原先对戏剧丝毫不感兴趣的我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莎翁的剧作。
哈姆雷特是我最喜欢的戏剧人物,他很机智,不似雅典的泰门那般认不清人的真善与伪善,而在家道落魄时遭人鄙弃;他很懂得收放感情,不似罗密欧般执着,落得个误以为爱人已死而自杀身亡的下场,要知道,西方教义里,自杀者是不能得到神的庇佑、不能上天堂的;他的生命同时又具有着足以让人动容的悲剧因素,父王被杀,母亲两个月后便嫁给了杀父仇人,他为了实施自己的复仇计划,不得不装疯卖傻,要忍受自己朋友的背叛,甚至去伤害自己深爱的女子,眼睁睁的看着奥菲利亚下葬却亲近不得,最后,他终于死在克劳蒂斯的诡计中,我想,可能他唯一的欣慰便是自己最终复仇成功,杀死了杀父仇人——人面兽心的克劳蒂斯。
在《哈姆雷特》层层演进的剧情中,我们的丹麦王子曾面临着种种选择,虽说“To be or not to be.”只在剧中出现一次,可是这样的抉择却无疑贯穿了始终。
从第一幕的第二场开始,便可发现哈姆雷特陷入了一次抉择之中,虽然尚且不知克劳蒂斯就是杀父仇人,可面对着这样一个占去父亲王位和自己母后的男子,他们的登基于新婚之喜与他的丧父离母之痛的对比是那么明显,他心中是充满愤恨与悲哀的。“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我的墨黑的外套、礼俗上规定的丧服、难以吐出来的叹气、像滚滚江流一样的眼泪、悲苦沮丧的脸色,以及一切仪式、外表和忧伤的流露,都不能表示出我的真实的情绪。……它们不过是悲哀的装饰和衣服;可是我的郁结的心事却是无法表现出来的。”作为丹麦国最受拥戴的王子,此时的哈姆雷特可以选择一条与叔父正面对抗的道路,可是他没有,他回答他的母亲:“我将要勉力服从您的意志。”同时,他也考虑过另一条路,那便是自杀——“啊,但愿这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融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可是,那永生的真神曾制定禁止自杀的律法,使他不得破了这些戒律,而只能选择郁郁的生活下去。
当哈姆雷特得知有与父亲相似的鬼魂出现时,他选择了跟随鬼魂,听那鬼魂讲述父王的死因,虽然之后他请那班伶人演了一场戏来试探克劳蒂斯是否真的用毒杀死了父王,可在他听完鬼魂的讲述后即选择相信了他,“忍着吧,忍着吧,我的心!我的全身的筋骨,不要一下子就变成衰老,支持着的我的身体呀!记着你!是的,我可怜的亡魂,……只让你的命令留在我脑筋的书卷里。”
同幽灵的交流是一场革命,亡魂的出场直奔主题:它全副武装,让空中溢满了杀气;它这个挑起矛盾的祸首,对外人不感兴趣,一心扑在哈姆雷特身上,因为只有王子的肉身是他的寄托,它要掀起一场大风暴,造就王子分裂的人格。而王子也因为对鬼魂的相信而选择了展开复仇计划。幽灵使哈姆雷特换了一副眼睛。站在不同的境界里,王子看到了他那理想中最美的爱情的阴暗龌龊的一面。奥菲丽亚也不是天使,只是一个普通的、家教很好的姑娘。如果王子的爱不是暴风骤雨般强烈,而是比较温和,也许他就能容忍奥菲丽亚身上的世欲之气。而事实是,他不能容忍她,也不能容忍自己;他必须要把自己弄得走投无路,将他的爱人也弄得走投无路,以这样一种极端的形式来爱,以自戕来表明心迹。他把自己伪装的疯癫,让克劳蒂斯降低警惕,同时也为以后自己试探叔父的精密计划的行动披上一层疯癫的外衣。然而,王子心中却仍是深爱着奥菲丽亚的。所以他把自己的疯癫状首先在她面前表现出来了,“他握住我的手腕紧紧不放,拉直了手臂向后退力,用他的另一只手这样遮在他的额角上,一眼不眨地瞧着我的脸,好像要把它临摹下来似的。……于是他发出一声非常惨痛而深长的叹息,好像他的整个胸部都要爆裂,他的生命就在这一声叹息中完毕似的。”可是我想,哈姆雷特自己也深知,他在这一刻,除了想把她印在心里,同时也利用了她。奥菲丽亚的悲惨命运衬托出王子内心苦难的深重;她越是不知情,越是无辜,王子越是心痛,其过程犹如将一颗心慢慢地撕成两半。她的天真、温柔和纯洁无不提醒着王子关于虚伪、阴谋和毒计的存在,所以,当他从英国回来,看到奥菲丽亚的葬礼时,他悲痛的难以自制:“哪一个人心里装载得下这样沉重的悲伤?哪一个人的哀働的辞句,可以使天上的流星惊疑止步?那是我,丹麦王子哈姆雷特!”
面对自己深爱的女子,哈姆雷特选择了伤害与放弃,这是令他心碎的选择。而仍有另一个选择,让我们读者看来都为他感到后悔。
那是在伶人们在王子的安排下表演完那常委试探克劳蒂斯是否为真凶的戏之后,王子已确定了自己的杀父仇人即是眼前这个人面兽心的国王。当克劳蒂斯在祷告时,哈姆雷特正有机会杀了他,可是,他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他现在正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不,那还要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死我的父亲;我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不,收起来,我的剑……”哈姆雷特就这样错过了一个复仇的大好机会。在此,请容我引用莫运平在《哈姆雷特:现代化进程的祭品》中的一段话:“哈姆雷特没有把复仇视为纯粹的杀人事件,而是把它看作了价值事件。他所要的并非是消灭克劳狄斯的肉体,对他来说,重要的是复仇的价值要有所属。他的为父复仇的‘精神情感’意向首先是在于克劳狄斯弑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罪本身。严格地说,哈姆雷特的复仇要否定的不是克劳狄斯本人,而是克劳狄斯身上体现出的罪的价值。价值优先或价值偏爱决定了哈姆雷特在处理世俗事物的时候,首先是着眼于人、事与物的价值而非具体的人、事与物。”鉴于此,我们或许便可理解为何哈姆雷特不能仅仅让克劳蒂斯的肉身受难,他的复仇,是要让克劳蒂斯因为自己的罪行而受到炼狱的制裁。所以,让他上天堂,是有违于此的,因而,王子放弃在此复仇,否则“这简直是以恩报怨了”。
在王子众多的选择中,选择与雷欧提斯比剑直接断送了他的生命。虽然明明预感到这场比试暗藏杀机,可是,他仍选择了面对。“那不过是一种傻气的心理;可是一个女人或许会因为这种莫名其妙的疑虑而惶惑。……不,我们不要害怕什么预兆;注定在今天,就不会是明天……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不知道他会留下些什么,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随他去。”
果然,比试的结果令人痛心,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死于毒剑,王后葛特露死于毒酒,而那“败坏伦常、嗜杀贪淫、万恶不赦的丹麦奸王”克劳蒂斯则在他自己亲手调制的毒酒与毒剑的作用下死去。
死前,哈姆雷特要他的好友霍拉旭留住性命,把他的行事的始末根由昭告世人,解除他们的疑惑,“要是世人不明白这一切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誉将要永远蒙着怎样的损伤!”哈姆雷特离开了,带着人们对他的疑虑与敬仰。
人们都说,“一百个读者,便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他确实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种种重大选择的复杂个体。他在逼迫下一步步交出他最心爱,最珍贵的一切:爱情、亲情、友谊,直到最后交出肉体。不曾设想会有丝毫的赦免。“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整,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之华!万物之灵!。”哈姆雷特的感慨像是对人的一种莫大讽刺。
哈姆雷特的选择将自己一步步引向死亡,却也向读者一步步的展现了人类的真相。且让我们为此喝彩吧。
【供稿单位:口腔医学院 作者:杨宗澄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子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