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先生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囊括了万物之根本的大自然。《大学》中孔圣人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国的文化是处处相通的,这便警示了我们要品味生命,感悟生命,开悟生命。
800多页的《红楼梦》终于在两个月的春日午后被我细嚼慢咽地给消化了。当合上最后一页,仿佛是穿越时空隧道,走了一遭世上最繁华亦落寞的旅途。三分宝玉的痴傻,三分黛玉的伤感,三分曹先生的落寞,和一分淡泊释然来凑成心灵深处的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段悲喜,理想而又现实的人生。
众做周知,《红楼梦》主要写了一个悲剧性的爱情故事,但它不是一般的爱情小说。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情可以用一句“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来概括,但这也明显的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道路,这也成为了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想想黛玉的相濡以沫,不禁可叹:痴情不改,红楼梦已远;花开几度,蕊冷香渐残。
这不是一种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悲伤,而是真真切切地反射了这个世界,那个荒唐可笑却又真实存在的社会——我们的社会。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可见,无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不是悲剧,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才是悲剧,价值愈高悲剧愈大。这场从繁华到衰落最大的悲剧地点就是发生在贾宝玉与众姊妹的一段奇缘。还记得那夜联诗,湘云道:“寒塘渡鹤影。”黛玉接道:“冷月葬花魂。”这就好像注定了她们是不平凡的,如此引人注目必定会招人恶嫉。虽说是有绝代的容貌,最终也是“流落在烟花巷”啊。“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她们如花的岁月就这样匆匆结束,带着一生不曾了却的情,一世未曾流尽的泪,一双枯瘦的身躯,已随飘舞的花瓣,化尘而去。
人们都讲,《红楼梦》是一部含笑的悲剧,亦果真不假。想当年黛玉进荣国府,元妃省亲之时那是何等繁盛甚至可以说是奢侈,但最后还不依然是千金散尽,曲终人散。突然想起了张养浩那句词:当时奢侈今何处?中国封建社会步履蹒跚,走过了二千多个年头,到《红楼梦》诞生的年月,它已经走到末期。没有这度封建腐朽,就造就不出曹先生的这部文学巨著。最终我国的封建社会也或多或少地随着《红楼梦》的“唯 美”狼狈地告别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红楼梦》的文学美,充分体会曹雪芹笔底的波澜、笔端的风力,感知作品中人物的一颦一笑。文学的美深沉是在细微处令人拍案叫绝的,不进到书中去怎能体会到?回想到甄士隐做的《好了歌》的注解,不禁迷惑又不禁醒悟,就像我曾读到的那句禅语:“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红尘滚滚,人生在世,说不清,亦道不明。且红颜薄命,什么是我的判词?又不得不庆幸生在这样一个开明的世道,敢爱敢恨便能爱能恨。世道弄人啊!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