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舌尖2》反响为何急转直下

发布日期:2014年05月20日 10:12 点击次数:

《舌尖上的中国2》上映至今已有五集,从备受瞩目好评如潮,到被爆造假褒贬不一,人们对该片的争论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为何曾经被捧为中国纪录片经典的《舌尖》如今引来骂声一片?观众评价急转直下的背后,恐怕隐藏着诸多原因。

《舌尖上的中国》:曾经很美好

美·不流于表面
  作为一个有关美食的纪录片,画面精美是最基本的要求。把一盘盘美食拍得色相饱满,汁香四溢,让屏幕前的观众垂涎欲滴,并不算稀奇。对于纪录片来说,调动观众的胃口算不上难事,可是把深厚的文化底蕴融进去,用满满的文艺腔解说又不让人反感,着实不易。
  《舌尖》的每一个分集主题确立后,都要首先经过“文案写作”的创作阶段。分集导演在撰写文案前都要看大量与主题关联的书籍资料。不仅如此,节目组还邀请了美食专栏作家蔡澜和沈宏非作为总顾问,保障了片子的文字质量和文化重量。《舌尖》的定位是高端美食类纪录片,自然,这其中的高端不是体现在食材上,不是体现在制作工艺上,更不是体现在餐饮地点上,而是体现在背后的文化上。深挖舌尖之上的文化,探寻美食之下的底蕴,才能让美不流于表面。
  美·要源于生活
  以往的美食类节目总是让一桌人围着一盘菜啧啧称道,但《舌尖上的中国》则是从食材的采集开始,讲出了美食到装盘上菜为止的每一道工序。拍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美食背后的故事,故事中的人。
  许多观众看着《舌尖》大呼感人。可是美食再诱人,终归只是美食,若不是饿到极致,谁会单单看着一盘食物而感动落泪呢?
  关注人,才能感动人。《舌尖上的中国》拍摄美食背后的故事,镜头里是故事中淳朴的老百姓,镜头外却蕴含着百姓勤劳奋进的一生。活着是一种修行,食物作为活着的重要条件之一,伴随着人的一生。中国人在食物上的追求,正是从某种方面体现了我们对于生活的态度:也许生活不易,但是我们总会不懈努力。
  美·是因为共鸣
  很显然,《舌尖》团队不是一个容易满足的团队,他们追根溯源,找出了美食的精神内涵。许多人说,中华民族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这个纪录片让我们意识到,归根结底,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家,而食物的根本就是人。
  自《舌尖上的中国》播出起,各地的观众就满怀期待地在节目中寻找自己家乡的美食。美丽的中国物产丰饶,各地的美食更是不尽相同,可是观众偏偏喜欢寻着那一方独属于自己的乡味。许多外国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的春运如此厉害,我想,也只有中国人自己明白,“家”才是我们的信仰所在。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味道永远忘不掉,故乡的人总是莫名的亲。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舌尖上的中国》才能播到哪里,就唤起哪里人的热烈共鸣。

《舌尖上的中国2》:现在很烦恼

《舌尖1》的热播让观众对于《舌尖2》抱有热切期待。从拍摄到上映,相比于《舌尖1》播出后的爆发式反响,《舌尖2》尚未播出就已经受到了万众瞩目。然而,刚刚上映五集,这部续集就因诸多负面新闻而引发了话题不断。面对一连追问,连总导演陈晓卿都破罐破摔地表态:“算了!观众永远是对的。可能就是我们思考了,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观众恰恰就是上帝。”他还说,“希望《舌尖3》别再让我挑头了。”
  烦·不要花瓶
  《舌尖上的中国》整体风格一贯朴实大方,可是到了《舌尖2》,许多食物和菜品都开始追求起视觉冲击力来。许多网友对此表示,太过华丽没有实用性。且不说爬树取蜜是造假,即便是少年是真的爬上了四十多米高的松树,取个蜂蜜也太过艰辛,很明显是为了达到视觉的张力。类似的还有清炖跳跳鱼、炸菏花等,美则美矣,想吃到却不大容易。相比于《舌尖1》的常见菜品,显然《舌尖2》要脱离群众稍远一些。
  烦·不要刻意
  看《舌尖上的中国》,观众们常常泪水涟涟,可不是为了美食,而是为了故事。然而《舌尖2》的故事已不再是美食的故事,美食早变成故事中的美食。导演们策划摆拍的镜头,让纪录片少了应有的客观性,刻意制造的故事性,让观众感慨:“美食不如眼泪多。”原本希望随纪录片表达出来的中国人发自内心的美感,随着过多的故事变形得像一种社会和谐的宣传片。用一句歌词来概括便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殊不知煽情煽多了,一样会让人反感。
  保持客观是纪录片的底线,为了效果摆拍故事,那是宣传片。显然,《舌尖2》的导演们汲取了《舌尖1》的成功之道,延续了讲故事的模式,却没有抓住其中的精髓,用力过猛,适得其反。纪录片要自然,刻意而为只会让人厌倦。
  烦·不要造假
  《舌尖2》的最大硬伤自然来自两次基本落实的疑似造假。网友指出,爬树采蜜的树并没有四十米高,捉跳跳鱼的高手也并不是故事的主人公。交叉剪辑,串用BBC的素材,让《舌尖》招来网友们的口水和叹息。
  纪录片没了真实性,也就没了生命。是向《人类星球》致敬也好,是受西方资本主义纪录片思想毒化也好,总之它伤了受众的感情。当人们发现,曾为之惊讶,为之赞叹,甚至为之流泪的故事,居然是假的,是人为制造的,自然是感到被捉弄了一般的愤怒。网络时代的今天,负面信息的传播速度如此之快,一旦失去口碑,自然招来骂声一片。
  总的来说,《舌尖上的中国2》已不复第一季的原汁原味,加了太多作料让它难以凑出一桌好菜。其实,期望越多,失望越大。观众的期待让制作方压力山大,片子宣传得过于美好反而容易遭到捧杀。怀着看“满汉全席”的心却见到了央视的“幸福调查”,其感受可以想见。

  对于《舌尖》,吃货不想伤心,就要有平常心。而制片人要想hold住,还得多走心。《舌尖》的制作方在压力下要保障制作水平,纪录片别拍成电视剧,保证公信力才能提高美誉度,赢得好评。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叶静怡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子奇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