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生活里的百味
发布日期:2014年05月12日 15:24 点击次数:
做人大抵是要有些腔调的,没有出世的清高也当有入世的洞明通达,这样才能在别人对着一桌的饭菜狼吞虎咽不能自已时,还能咽一口茶,纸扇一挥,对着面前的几盘菜煞有介事地品评一番,说出八大菜系的种种特色与刀工火候的把握。而陈晓卿导演就是这样一个有腔调的人,不仅如此,还要给你谈谈这美食的渊源,这菜的食材与讲究,不经意间就聊到了这山水、这时节和这世故人情。弄出一个纪录片来惊艳众人不说,也让观者有了一窥现代中国生活百态的视角——这就是舌尖上的中国——食物包裹的不仅是味道,还有情怀。
看“舌尖上的中国”,令人垂涎欲滴的画面层出不穷,辣椒红亮、葱色清白、蜂蜜透亮……各色食材不求新奇但也是用心挑选过的,热气氤氲下一个镜头特写,无论是一碗虾子小刀面还是一盘红烧肉,都看得人食欲大增欲罢不能。细腻之处除了画面还有音效,食材被刀切开的声音,汤水倒入器皿中清亮的脆响,小火炖肉,汤汁咕嘟咕嘟地冒;大火热锅,食材倒入热油上刺啦一声,这都是听觉上的享受。做菜的一招一式莫不干净利落,不落痕迹,明明是最俗常的柴米油盐却仿佛是人的一双手在创造一个个奇迹。一道菜品的诞生在如此细腻的镜头展示下,仿若是设计一件艺术品,吃入口中当是满心欢喜心怀敬意,原来我们的生活如此丰富。
当食物背后的人物走入人们的视野,观赏的同时又总会多了几份对生活的感怀。中国的纪录片总是不满足于对单纯事物的记录与展示,深挖的背后是制作者的野心与对画面的升华。于是,越来越多得可以看到镜头对准一张张祥和专注的面孔,他们是山中独居的老人、各地奔波的养蜂人、留守故乡的孩子、海上打渔的夫妇、打油的劳工……不知不觉中,他们的生活姿态与喜怒哀乐成为镜头下最动人的画面。“舌尖”抛弃了对美食技巧的肢解描述而是专注于我们日常的饮食,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些朴实的平凡人的辛勤劳作,出海打渔、春种秋收,一日三餐即是对生活最贴切的注脚。
如今的中国,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去适应,去迎接新的挑战,兜兜转转,奋斗与梦想说得太多,自嘲又成为一种时尚,个体的焦虑在城市的上空做着布朗运动。幸福快乐虚无缥缈终究没有这一餐一饭来得实在。在记述一种种平凡无奇的食材如何经过刀与火的考验成为一道道佳肴的同时,我们看到在快节奏的中国,日益复杂的社会中经受生活刀与火的考验的人们,依旧保留着最本真的人性、最古老的传统和最淳朴的笑容,这如何不令人为之动容。
在“舌尖2”首映当日,陈晓卿在朋友圈写下: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酸辣苦甜。他想告诉我们,这舌尖上的中国里当是生活的百味。
【供稿单位:政管学院 作者:王亚东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迅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