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古惟艰辛
发布日期:2014年05月10日 08:20 点击次数:
人生好难,难在少年无所知,中年无所得,老年无所归。
人生好难,更是难在所求与所得的失衡。
所求是我们内心的渴望,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既可以是合理的,也可以是不合理的。然而,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我们的种种需求,总是难以如愿得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的需求是一个无底的深渊,永远不会彻底的满足。所谓贫贱思温饱,富贵思淫欲,王侯将相思长生,如此而已。人生的难,不是难在外界的有限框住了人的发展。相反的,人生之难,难在内心的无穷之欲望,限制了自我的进一步发展。
在所求与所得的激烈的矛盾碰撞中,人生之难,既可以从物质上抹杀一个人的尊严,亦可以从精神上消磨一个人的灵魂。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自然也会有为了一个馒头打的头破血流的世人。糟糕的是,陶渊明一类的人只有一个两个三四个,而争夺蝇头小利的世俗之人却是千个万个无数个。即使是陶渊明一类的人,凭借自己的过人的境界摆脱了物质之苦,可他们就不苦了吗?不,他们比常人更苦,物质的苦只会带来肉体的苦,而精神的苦则会带来灵魂的痛,这种痛啃噬人的心灵宛如刮骨一般痒痛难耐,正是这种痛支撑着他们对抗来自物质的难,但也正是这种痛,让他们的人生更痛。
佛家曰:众生皆苦,作为众生中的一份子,人类有如何能独善其身?
然而,人生苦则苦矣,却绝不会有人因为苦而退缩,因为要想人生不苦,就只能做到无欲无求,无爱无恨,用庄子《齐物论》里的话说,就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而这种境界,又有谁能做到呢?即使是那自悟成佛、一苇渡江的释迦牟尼,也当自愧不如吧。即使有人做到了,那么,这样的生物还能叫做人吗?
既然人生必难,那么,我们也就应当笑看人生的难了,确实如此,人生的难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饿肚子的时候我们忍受物质之难,进而会创造物质财富,无知的时候我们忍受见识浅薄之难,进而会开垦精神的源泉。这种因难而进,因进而难不断地推进着,拔高着我们的生活。a
人生自古惟艰难,难又如何?且看我披荆斩棘,一蓑烟雨任平生。
【供稿单位:政管学院 作者:路桥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吕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