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记听北大董学文老师的一堂课

发布日期:2014年04月27日 11:07 点击次数:

  我听说求贤若渴的君王,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有“猥自枉屈,三顾茅庐”,有“天公抖擞,不拘一格”;听说过尊师重教的弟子,有“程门立雪,雪积一尺”,有“鲁班学艺,终南捷径”,有“白首北面,岂以年乎”……但我不知道有多少学生能遇到这样的导师:七十岁年纪,为了见学生,欣欣然清晨起早,不辞路远,怡怡然自行驱车,不怨颠簸。    
百里车马行,及至广阳城。
四月芳菲尽,校园桃李开。
推轩面花圃,清风一拂春。
弟子八九人,淡茶话学问。
  想写写和这位先生的这次见面,尽管写这样的文章,他一定特别生气,如果您能读到本文最后,便可知道他为何生气。
  董学文老师,从他上大学至今,在北京大学渡过了整整五十年,半个世纪治学文学理论,早已是那种我们当学生的只要听到名字,眼里就能闪出光芒的泰斗人物。今年社科院招收了一百名“马克思主义人才骨干计划”博士生,董老师被聘为文艺学导师。这个周末我们马克思文艺学专业的同学都没课,董老师说真正能读书的时间太紧了,有些话要早点儿告诉我们。与其一群人辗转远道去找他众人麻烦,不如他一个人麻烦一点儿到良乡来。这就是我们和董老师的第一堂课,还没开讲,便抖出一个崭新的道理:先生是可以来见学生的。
  董老师古稀之年,瘦削矍铄,我们见大师诚惶诚恐,他看我们总是乐呵呵地脸上展出几条笑纹。他笑眯眯的,可早在盘算着我们这批春季入校的在职博士的日程表了,他比我们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掰指一算,70年代末成为一门学科,80年代走向鼎盛,90年代步入下滑趋势,新世纪以后进到低谷,这些年更是彻底被边缘化了。然而当代西方的学者和民众都能意识到“回归马克思”,在他那里能找到解释现实问题的方法、原理。而我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立国的民族,竟常以否定、抵制、嘲讽、反感态度对待这种思想,怎不令人痛心发指。如今这条抛物线的轨迹已经到了最底端,终于不断有“重读马克思经典”的声音唤起人们的注意。拐点之处,需要注入一股新生力量能把这道轨迹拉升上去,“马克思主义人才骨干计划”是应着现实需要来的,是为了聚集这种力量,也正是我们这批学生所背负的希望。
  董老师讲:“你们做的第一件事,是尽快、尽早、尽量地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源头进行了解,多读经典作家原典著作。只有源头的水是最清澈、最甘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如果从《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算起,170年的历程之后,如同一眼清泉潺潺流过,一路上汇集了众多后来思想家、理论家的智慧,但又难免鱼龙混杂,这汩水就浑了。正本则清源,要理清法先圣和法后圣的关系。后人的书诸如文选、导读类的当然也应该读,里面有别人读书思路和启示。但读选本和读原著的关系,就像看地图、扒攻略和到亲身造访旅途之间的区别。别人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知识,但终究无法给我们经历和感受。
  董老师讲的第二件事,是争取成为一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但首先要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怎样算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真学,就是说多读原著,多学原典。
   真懂,是在真学、真读原典的基础上,追求对原著的理解达到立场、方法上高度。写一部好的小说尚且需要一条故事主轴、中心线索,抓不住这条线,人物凌乱,事件零散。那么一部凝聚着人类最高思想的理论著作,若能体味出其所站立的世界观、方法论,那是对自己思辨、逻辑与智力高级的冒险和挑战。找到马克思的视角、方法论,是学到了马克思的真东西。
   真信。如果相信科学,就会相信马克思。真信当然不能是迷信、崇信。如果能把马克思读成历史的、社会的科学,理解马克思探寻的社会科学规律,是为了能像数学定理、物理定律那样帮助人们解释社会现象,就会自然自觉的相信他。信也是辩证的、分析的、批判的信,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怀疑一切。”那就是“怀疑的信”。这些矛盾的词汇,不真正阅读马克思,只会感到拗口,而体会不出他的胸怀和真意。
   真用,是面对现实问题时,不要忘记手上有一件理论的武器,勇于和善于剖析当代社会各种现象。以清理“奥吉亚斯的牛圈”(源自希腊神话,奥吉亚斯是古希腊西部厄利斯的国王。他有一个极大的牛圈,里面养了2000头牛,30年来未清扫过,粪秽堆积如山,十分肮脏。用以指代肮脏之地或恶劣的习俗)的勇气和魄力,荡开理论前行遇到的障碍。对峙敌人,理论自身会越来越锋利。博士生不应甘于总听信别人给予现实问题的解释,而需要主动去赋予现实以独立的见解。
   怎样做到这两件事呢?
   第一要在阅读时特别注意相关学科资料的整理、保存。写论文最怕的是下“无米之炊”,可这米从哪儿来呢?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篇优秀的论文何尝不是“字字皆辛苦”?读书多年,工毕于一文,怎样让这一篇文章能代表多年的苦读?就是要在平时注意积累、整理和保存。当我们掌握了观点与方法,找到了论文的题目,这个主题就会像一块磁石,而日积月累的资料就像细碎的铁粉、铁屑,按照方法论拟定的轨迹,将这块磁石在粉末中划过,他们会着魔一般自然地跟着这块石头排列成我们想绘制的图案。
  所以不要小看零散的材料,如果能将它们保存、整理好,一旦有机会将其组织在一起,它们会成为像雕塑一般永久的艺术品。
  第二是不拘于前人,敢说自己的话,建立自己的见解。对于前人讨论的话题“至少接着说,不要照着说”。也许我们都会感到,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其实与大家权威已经说过的话、总结过的思想并无二致,且我们的话语不见得准确精炼。愈在此时,愈要敢于再进一步,要取得真经,往往就在这坚持更进的一步。没有逆向思维就没有突破,没有超越思维就没有创新。
  理论之上是元理论,理论之外是新视野,要相信前人没有将话说尽,还有无尽的领域等待我们开拓。
  说到第三,我可以回答为何在文章之初,我说如果董老师知道课后我写了这样一篇文章,他会很生气了。第三,是要不停地向理论高峰攀登,不要留恋采摘路旁的闲花野草。因为理论是人类的智慧之花,如同圣洁的高山雪莲,闪烁着人类理性的光辉,必然要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攀爬很久。如果耽于一路的风光闲暇,一定不会攀登得太高。
  董老师说这个第三,也是他的先生,1919年五四运动时火烧赵家楼的学生杨晦,他对弟子们的要求。“杨晦先生,”董老师说起来有些激动了,“是鲁迅先生的学生。”董老师指着我们一个一个人说,“你们是鲁迅先生弟子的弟子的弟子的弟子,这叫‘学统’。记住你们的学统。”
  希望能读此文的朋友,不因个人好恶而妄评马克思和他的理论。
  希望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战友,不因舆论讽誉而更改自己研究真实马克思的志向。
  希望真正的马克思学,以及他看待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解、方法,能让更多人接受——那时,世人的精神财富,将是怎样的增长啊!
  谨记此文,为学期间,将再不做采摘花草之事。

【供稿单位:医学院    作者:李啸闻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兆新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