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泰山安 则天下安

发布日期:2014年03月27日 11:43 点击次数:

  泰山,古称岱、岱宗、岱岳,《尚书•禹贡》称“海、岱惟青州”;传说大舜曾经巡守到岱宗,《史记》记载皇帝曾登临岱宗,《淮南子》说“中央之美者,有岱岳”。泰山之名也由来已久,《诗经》云“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泰山,不是一座普通的山。她“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昂首天外,五岳独尊。泰山,是一部书,厚重而又韵味无穷。
  登泰山是许多人的一个梦。千佛山到泰山,就是一个小时的车程。从读大学至今,我多次登临泰山。第一次攀登,一步步登上三个十八盘,真切体会了泰山的陡峭和壮美,泰山挑夫那黝黑的皮肤、雄健的肌骨和坚韧的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次一步步攀登,或多或少都有新的感受。我似乎并不是用脚来登攀,而是用心去拥抱,那青色的台阶,那葱郁的松柏,那古老的碑刻,那潺潺的溪流,连同那流淌的热血一起融入心灵深处,慢慢地浸染与滋长。
  看到了日出,是一种幸运;没有看到,也会有别样的收获,因为她有丰厚的文化。
  泰山,在我心中越来越真实、清晰、高大;泰山之书,越读越有品味。
  从地理位置讲,泰山崛起于华北平原东侧的齐鲁古国,东滨烟波浩淼的大海,西北临近咆哮不息的黄河,南拥汶、泗、淮之水。泰山踞高临下,纵览东部沿海辽阔地域,成为万里原野上的“东天一柱”。
  泰山在群山竞秀中最显著的特征是气势雄伟。“五岳独尊”四个正楷大字,系清光绪丁未年间年由泰安府宗室爱新觉罗玉构题书,左侧伴有“昂头天外”题刻,傲然雄踞岱顶,充分彰显了泰山之雄风霸气。此景作为第五套人民币图案之一,已留驻国人心中。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感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连普通百姓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山,泰山归来不看岳。
  泰山吸引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纷至沓来,朝山览胜,赋诗撰文。历代文人墨客所留下的浩如烟海的颂岱诗文,把游人从山神崇拜引向游览观赏、抒情审美的人文趋向。
  东岳的称谓与盘古开天地的传说有关。据说,远古时期,宇宙初成,天地始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增厚一丈,他也每日长高一丈。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慢慢地衰老了,溘然长逝,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左臂、右臂、脚和腹部则分别变成了南、北、西、中四岳。
  考古证明,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泰山周围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在母系氏族社会已经显露出文明的曙光。新石器时代,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不仅影响山东,而且影响到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齐鲁之邦”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之一。
  爬泰山的人,往往愿意拜见泰山奶奶——碧霞元君。传说姜子牙分封武王的护驾大将黄飞虎为泰山神,封黄飞虎的妹妹黄妃为碧霞元君,一个在山下天贶殿,一个在山顶碧霞祠。泰山东麓的王母池,则是王母娘娘的瑶池仙境。这里曾留下吕祖洞的神话。
  在关于泰山的传说中,久负盛名的是泰山石敢当的故事。很久以前泰山脚下有一个石匠,姓石名敢当。此人非常勇敢,本领高强,好打抱不平,在泰山周围名气很大。大汶口镇里有户张姓人家,其女儿年龄28,因家里经常闹鬼,她久病缠身,心神不安,面黄肌瘦。父亲抱着尝试的心理,请来石敢当商讨对策。石匠吩咐准备12个童男和12个童女。男的一人一个鼓,女的一人一面锣。还准备一盆子香油,一口锅,一把椅子。深夜时分从东南方向吹来一阵妖风,像往常一样很快进了张家。石敢当猛地用脚一踢,踢翻了锅,灯光大亮,童男童女就一齐敲锣打鼓,妖怪一进屋,看见灯光亮,听到锣鼓响,就闪出屋,快速朝南方逃跑了。此后妖风不再来侵扰张家,女儿很快痊愈了。后来陆续有福建农户又被妖风缠住了身体,东北又有个姑娘得了同样的病,他们都请石敢当去治服了妖怪。以后一传十、十传百,石匠名声大振,大家都说妖怪怕石敢当。因此在盖房子、砌墙的时候,人们往往总是刻好“泰山石敢当”几个字镶嵌在墙壁显明处,这样就可以镇妖避邪了。
  泰山之旅是文化之旅。古树和古建筑是不能不留心的。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3万余株,其中包括汉柏、唐槐、望人松、五大夫松,还有被誉为国宝的盆景松树“小六朝松”。至今保护较好的古建筑群有22处,总建筑面积达14万多平方米,有石坊、石桥、石亭、铜亭和铁塔等。它们都是泰山历史文化的见证。
  岱庙又称东岳庙、泰庙,位于泰山南麓,是古代帝王奉祀泰山神、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始建于秦汉,拓建于唐宋,金元明清多次重修,是泰山上下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建筑群。岱庙按照帝王宫城形制营造,城堞高筑,殿宇巍峨。岱庙主体建筑——宋天贶殿,为中国三大宫殿式建筑之一,仅比北京的金銮殿矮三砖。
  泰山文化之旅最引人入胜的是观赏石刻。泰山石刻现有2200多处,被誉为“中国摩崖刻石博物馆”。在岱庙东御座院内,珍藏我国碑制最早的刻石——《泰山秦刻石》,为秦丞相李斯篆书,虽只残留10个字,仍见其风采奕奕,它是研究秦始皇“书同文”字体的珍宝级文物。在经石峪面积约2064平方米的石坪上,南北朝时北齐人所书的《金刚经》被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字径达50厘米,历经千余年风剥雨蚀,残存1067个字,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摩崖刻经之一,历史价值驰名中外。在岱顶大观峰上,刻有唐玄宗御制《纪泰山铭》,摩崖高1320厘米,宽530厘米,现存铭文1008字,隶书。字字生辉,煌煌大观。有人赞曰:“文词雅训,而分隶遒逸婉润,最为得意之笔。”也有人叹之:“盖自汉以来,碑碣之雄壮未有及者。”
  石刻堪称泰山靓丽而深沉的名片。泰山石刻林林总总,犹如一条跨越时空的书法艺术长廊,引领游客仰观俯察,流连忘返。无论身处泰山何地,满目皆可见到诗文石刻,它们仿佛青山绿水间一组组凝固的音符,奏响泰山天下无双的雄壮乐章。例如,题景誉名的“三义柏”、“瞻鲁台”,赞叹泰山的“一览众山小”、“拔地通天”、“万代瞻仰”,独具魅力的“高山流水”,抒发心志的“还我山河”等等,不胜枚举。驻足凝望,令人叹为观止。
  泰山的崇高地位,显然不仅仅因为其自然高度,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封禅”即古代帝王祭拜天地的活动,是儒家思想礼制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史记•封禅书》称,历代帝王祭祀泰山是从舜开始的,比西周更早。泰山封禅据记载自秦始皇至宋真宗1200余年间有8帝14次之多。从秦皇汉武封禅泰山后,泰山的五岳独尊地位就真正确立起来了。
  山川之所以受到祭祀,是因为它们能够泽被四方。泰山,从鲁国的名山到全国的名山,从享受山岳祭祀到承载封禅大典,除了伴随儒家文化的成长壮大以外,随着祭祀典礼层级的提高,她所代表的感恩观念也走上极致。天子封禅,报功天地,拔地通天,为最高感恩典礼。天地受到崇敬,不仅是因为天地赐予万物,养育万民,也因为天地代表良心,代表善的意志。汉代淮南王刘安《上武帝书》的名言“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后人简化为“泰山安则天下安”,这也是“泰安”地名的由来。现代汉语则有“国泰民安”的成语。
  国泰民安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祈盼。这个祈盼又与天地通泰的观念有关。《易经》在《履》卦之后第11卦为《泰》卦,“履而泰,然后安”。泰,乾下坤上。卦辞曰:“泰:小往大来,吉亨。”阴阳代表着事物对立的两种因素、两个方面(泰山有一景点恰恰称为“阴阳界”),它们不但处于对立状态,而且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这就是阴阳相交、天地通泰。《易传•彖》则由此推论人事之理说:“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易经》第12卦为《否》,与《泰》卦相反,象征闭塞、阻隔,不是人间正道。所以有成语“否极泰来”。
  泰山形状安稳,人们常说稳如泰山。由泰山的喻象,传统文化认为,为人处世要稳重,不轻浮,不浮躁。《易传•系辞》说:“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人与人之间只有心灵交易,换位式思考,才有通泰、安稳,做事做人才有成。
  俗语说,“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传统文化一贯崇尚“泰然自若”的心态和境界。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不轻浮,不浮躁,不折腾,不懈怠,保持平常心,以理性、泰然、淡定的心态为人处事。这是一种良好的人生态度,一种脱俗的精神境界。这,也许就是泰山文化的精髓,也是其永恒的价值所在。


【供稿单位:历史学院    作者:刘玉平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