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之我见

发布日期:2014年03月28日 11:23 点击次数:

  最近重读论语,在感叹孔子智慧之余对有些内容有了新的理解,比如“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句话。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篇: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直躬的看法与他人并不相同,“异于是”嘛。但是看孔子说的话貌似也有问题,什么叫“父为子隐,子为父隐”?难道只是单纯地说儿子做了错事父亲应该帮着隐瞒,父亲做了错事儿子也应该帮着隐瞒?这样一来,整个社会不就乱套了吗?
  之前我对这句话也是这样理解的,但是这次重读,突然有了新的理解。孔子绝不是在说为了亲情,应该牺牲法律。为了说清这一点,还得看看孔子在另一处的说法。《论语·里仁》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何谓“几谏”?婉言劝告。如果劝了仍不听呢,则“敬而不违”,因为你父亲虽然做了错事但他仍是你父亲,所以你还是得有保持儿子的样子。
  那么是不是一直这样“敬而不违”下去呢?当然不是,因为后面还有个“劳”字。为何会“劳”?当然是因为某件事重复了很多次。什么事情重复了很多次呢?当然是指“几谏”。
  由此可知,孔子的意思是在父亲犯错的时候做儿子的首先应该坚持正道,婉转地进谏,当父亲不听的时候,则应恪守人伦,做到不违,待到父亲脾气消了,则应继续婉转进谏,如不听则再不违。如此反复,直到父亲能改正自己错误为止,这才是既保持了儿子该有的样子,又没有违反是非黑白原则的做法。像文革时候父子相互告发,夫妻相互揭底,则是天下大乱,人伦尽失。
  因此,“父为子隐”的“隐”不是简单的“隐瞒”,而是带有改正意味的“隐”。也就是说,我先带你隐瞒下来,然后我再让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确保下次不再犯,这样的“隐”才是真正的“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苟能改之,善莫大焉。孔子正是看重改过自新这一条才会说“直在其中矣”。

【供稿单位:信息学院    作者:凌晨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无双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