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愿作文化路上的苦行僧?
发布日期:2014年03月18日 09:39 点击次数:
好吧,我承认当我狠下决心购买这本已经带着些许泛黄的书页的《文化苦旅》时,不可名状的虚荣感占据了我大部分的心灵。其实所谓的虚荣心就是我意淫着:当我与友人在一个弥漫着一丝丝令人兴奋与刺激的火药味的冬日偶遇而攀谈起来,并且被询问到“你最近在干什么”之类的问题时,可以装作毫不经意却又故作深沉状地说道“我最近在对《文化苦旅》”。我想象的之后的画面是友人挂着或错愕或惊叹或钦佩或崇敬的表情,口中挤出一个“哇~~”之类的语气词——一种由内而外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
——写在前面
翻过扉页,第一篇是《道士塔》——一篇极其经典却极其刺痛中国人心灵的故事。余秋雨把他的思想与爱恨沉淀在那一支沉甸甸的笔尖上以最沉重最深刻的笔触描绘出王道士的无知愚昧、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外国盗贼的卑鄙可耻……更在字里行间深深流露着对中国文化瑰宝流失的巨大悲痛之情。
读起来,痛入骨髓。这种痛不是被人打成重伤的那种肉体上的痛,而是明知被人打成重伤却毫无还手之力的那种心灵上的痛。我几乎是强忍着眼泪读着那一块块沉重的铅字。
“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只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一片惨白。 ”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而走向前去。我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
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道士塔》只是万粒珍珠中的一颗,可以说《文化苦旅》篇篇经典,篇篇“苦涩”。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
这本书,它不甘甜!
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带着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
如同卸去了一层沉重的枷锁,我如释重负般的叹出一口气,合上了《文化苦旅》。一个月来我跟随余秋雨的脚步寻访了中国的万千风景名胜文化古迹,进行了一次心灵世界的洗礼与净化。这感觉正如余秋雨本人所希望的那样:
“……有一种苦涩的回味,焦急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
一日,如我所意淫的那般,偶遇一友人询问我近况何如,我带着七分骄傲三分淡然的心情告诉他:“我刚读完了《文化苦旅》。”
一片死一般的沉寂过后,友人的脸上挂出了我万万没有料到的表情——不屑,之后挤出一个我也未曾料到的字“切~~”
这一声不屑的“切”,切出了一条深深的代沟,令人目不忍视。九零后的我们到底在呼唤什么文化?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文化?现在我身边的大多数同龄人都是接受着一些新兴的文化诸如网络文化、日韩文化、欧美文化不一而足。
诚然,这些文化并没有什么不好并且他们确实能满足我们这个时代这个年龄的孩子们的心理。这种文化与真正的文化虽无对错之分却有高低之别。
韩国艺人、日本动漫给中国人的是什么?我除了感受到大量的狂热粉丝歇斯底里的喧嚣和一群群猥琐的宅男腐女们暗地里的微笑之外,别无他物。
当我们在QQ空间点开一段分享的视频我们看到的是什么?《XXX搞笑视频》《XXX舞蹈视频》《XXX音乐视频》……他们这些视频也许曾给我们短暂的或欢笑或惊叹,那么在欢笑或惊叹过后,然后呢?就忘了——没有任何印象,心灵未受丝毫触动,之后便逐渐麻木。麻木呵,哼。
再看看那些分享的文章或说说,那些低俗的(美名曰内涵)暂且不论,单看其他的那些吧,要么是正在恋爱中的男女晒着小幸福要么是分手后的男女发着苦闷的牢骚。哦,这是一个荷尔蒙分泌过剩的年龄,分泌着本不属于他们却自以为是的爱情。
当然,还有很多正向2B青年进化的文艺青年写着令人似懂非懂的以四十五度仰望天空的明媚的忧伤的文字。但据说此类文学深得一部分无知群众喜欢——且以智商低于80的小女生居多,我也对此深感无奈。这不,我也试着学着起了个文艺点的标题“浮夸在人心惶惶的喧嚣世界,谁还愿作文化路上的苦行僧?”算是跟一跟潮流吧……
合上书卷,关上电脑,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伴着霓虹捉摸不定的光炫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不同于苦涩的文化,那种文化甜蜜甚至油腻。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我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也许在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正走在上面轻盈的行走……
——写在后面
【供稿单位:管理学院 作者:杨翔宇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莉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