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段时间就是诗人眼中草长莺飞的季节。不过,在大多数人眼里这个季节的印象早已模糊,我也惟愿树枝长出绿叶,可以释放氧气、吸附尘埃,空气兴许好转一些。课本里背过的许多诗句已经越来越陌生,偶然记起一句也觉得十分突兀。诗是应景而生,景色全无,诗也再无韵味。在这个时代里,动词、名词的运用快要挤掉形容词的生存空间,平仄抑扬的诗就更加遥远。
宿舍楼下一排自行车里有我的一辆,许久未动,不经意间瞥见,灰尘积了一层,车胎瘪下去,俨然一堆废铁,倒让我吓一跳。前一阵还想起天气转暖后可以骑车代步,现在看这车已是要寿终正寝了。本来并没多少期待,如今却索然无味。心想着太久没记起它,着实有些抱歉。
我这车见识短浅,车辙不过压过几条不远的马路,死也死得委屈。哪怕在路上掉了轮子,也好过布满尘土被遗忘在角落。转念一想,说这话倒又像在骂自己,也罢。
和我不同,朋友曾孤身一人骑车去海边,两天一夜,自己说起来一带而过,问他感觉如何,他只说不错。我可以想象,那些口中说走就走的旅行到底不是一种洒脱,而留在旅途上的脚印才是真正的勇气。旅行当真需要勇气,这才是“说走就走”的言下之意。
如果给这点勇气赋予一些意义,比较文艺的说法大概是“在旅行中遇见自己”,这句话被太多人用不同的口吻说过,而我最初看到的是《彳亍地平线》里的一句“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要出走,我的答案很简单,我想了解世界,这样才能了解自己”。这话听起来很通畅,其实并没有多少逻辑可言,旅行不是了解世界的唯一方式,人生如海,你也未必能从别人的生活中领悟到自己的人生;子非鱼焉知鱼之乐,重点也不该是知或不知,而是一个预设的“乐”,所以一切都是自以为是。但是,旅行的确丰富了一个人的眼界,也开阔了人的胸怀。你才知山河岁月、万物生长,人生不过尔尔,可笑抱残守缺的自我陶醉,无须怅然若失的黯然神伤。
如果再极端一点,那大概就是将整个人生都融入一场旅行了。《荒野生存》中主人公克里斯多福在别人正开启人生之际,自己则孤身隐没在人群中去寻找超越人类物质的经验。最后的结局则是惨死在阿拉斯加不毛之地的废弃汽车里。当他平躺在床板上静待死亡来临时,眼神迷离,看到的是自己回到家乡和父母团聚的幻影,令人不禁唏嘘。有人说,旅行从出发的一刻起便是走在归途,而克里斯多福却一直走向远方。他所求不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已,却妄自送了性命。
对自然的向往与对远方的臆想是所有历史悠久的情结之一,好比小时候上课总是偷偷望向窗外,这多少需要一点勇气。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低头算计着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如此纯粹的体验已经越来越少,说不上有多少称不上是理想的小计划,在时间静默的碾压下,布满尘埃遗落在角落里,某一天想起时即便并没有多少期待,却依然让人索然无味。除去生存的压力与可以预期的收益,生活还有多少值得去努力与期许,这大概就是一个人对生活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