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之百态
发布日期:2013年12月24日 09:07 点击次数:
闲暇中,无意间看到洪楼寒冬中的竹丛,遂联想到了郑燮的《竹石图》。图中奇耸的瘦石壁立,三枝新篁于石前脱颖而出。竹身清瘦挺拔,毫不累赘,自然地流露出一股生命的张力;墨色的竹叶错落有致,清俊洒脱。整幅画于简约明快的格调中显现出画者刚健的笔力,潇洒的气魄。而画上的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更是鲜明地传达出画者不同凡响的心境。一掷,一取,于江水寒渺中,孤舟一钓,再无那官场的冗杂与黑暗,只留一竿旷达与潇洒,人生本应如此。真正的好画便是如此,寥寥几笔,却已不是简单的画作,看到更多的是画者自己的姿态。
我一直坚信竹就应该是这样的,清瘦的身体,摄人的气魄。可再看陈洪绶的作品时,却意外地发现了一幅《梅竹图》,其上的竹叶大不似郑燮所画的那般凌厉逼人,反而是浑圆高古,却也是生机盎然。我有些不服气,又打开了关于“竹”的网页。一下子,各种各样的竹在我面前铺展开来,我顿时有些瞠目结舌。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顾安的《晴竹》,竹身短小,淹没在欣欣向荣、个性张扬的竹叶之中,与郑燮的清瘦的风格大相径庭,却带给人一种无端的兴奋感。而归庄的《风雨竹石图》又带给人另一种视觉体验,奇石两侧各绘欹竹,皆作随风倾斜之态,形象生动。下笔遒健苍劲,极有风致,生气尽现。再看李衎的《竹石》,又是独树一帜。细长的竹身上略显对称地稀疏地长着几簇竹叶,竹叶小而圆润,全然不似之前几位的凌厉,倒更透出一丝温婉的江南女子特有的矜持。
向来以清高、富有节气著称的竹,在不同的画家笔下,却也是姿态万千,带给人的感觉也是多种多样。原来,竹,不只是高洁之士手中用来表明心志的渔竿,它也可以表示开心、舒畅、忧愁、悲伤、愤慨等等的心情。竹之百态,因画者的多样心境而备显可爱。
写到这里,不禁为自己之前的师心自用而感到可笑,但在现实生活中,不也有很多事物像竹一样被人强行的压进一个模子里去,在以固定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比如说诗中常讲的意象,因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举,杨柳便被认作是“依依惜别”的代名词,原本生机盎然的春天的使者却被涂上了悲伤的色彩。再如,野草萋萋就意味着荒凉,空谷幽兰便是君子的形象。万物本是自由地生长,如果固执地以一种眼光去欣赏它们,不知是被欣赏者的悲哀,还是欣赏者的愚蠢和狂妄。
欣赏自然万物常常要独辟蹊径,不能盲目跟从世俗的见解。那么,观察一个人不更需要如此。即使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厌恶他、痛斥他、排斥他,可在他身上,或许还有人性的闪光让你动容片刻,这片刻,或许就是人间最美好的瞬间之一;而一个大家都敬重、崇拜的人,他身上或许也有不堪之处。
多样的世界需要我们用谦逊的态度、好奇的心理去探索、去挖掘,这样,才会获得比平常更多的惊喜与乐趣。寒冬瑟瑟,洪楼公交楼边的竹丛已为霜华侵染,独守那一份寂寥的独立,明年又是一杆翠色……
【供稿单位:政管学院 作者:宋晓栋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瑞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