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期5.3的收视率,《爸爸去哪儿》成为了2013年除蛇年春晚之外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当之无愧地成为今年最红的综艺节目。一反今年上半年综艺节目的“全民唱歌”现象,这一档明星亲子体验真人秀以“小清新”的形式、“温情”内容,缓解了人们对于国内电视综艺节目的审美疲劳,吸引了各个年龄层观众的关注,一举成为今年的收视“黑马”。
随着《爸爸去哪儿》的爆红,国内不少卫视也竞相将于今明两年推出与亲子有关的节目,数量竟然多达20多档,其中有不少还直接复制《爸爸去哪儿》的模式。这种“拿来主义”在近两年的电视节目中并不少见,出了《中国好声音》,就有《我是歌手》;有了《星跳水立方》就有了《中国星跳跃》。靠明星撑场面、赚眼球的国内电视节目,往往在短暂的红火后,便淡出观众视线。而对于紧接于《爸爸去哪儿》其后的各类亲子节目,观众是否也能一一买单呢,我们冷眼以待。
近些年来,国内电视节目的“拿来主义”不绝,甚至是掉进了买版权的泥潭。除了感叹于国内电视人疲软的创新思维,我们不妨也去想想国内电视节目的“拿来主义”是否用得合理,究竟要怎么做才能让这“版权”买得物有所值,真正为我所用。
《爸爸去哪儿》引自韩国,因此其成功也是绕不开“引进”境外节目模式的功劳,但也因此背上了“引进”的“原罪”。然而《爸爸去哪儿》的导演谢涤葵却指出“我们曾经在研究原版节目的时候就发现,韩国版的节奏偏慢,在任务布置上更多的是找食材和做饭,所以我们在节目制作的最初,就决定在剪辑节奏、任务布置上和原版有差异。”此外,在与原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湖南卫视版增加了侧重考验明星带孩子的能力,向受众传递正能量,更加重视的是亲子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而在拍摄时间,拍摄地点的选择上也都与韩国版有所不同。
此外,《爸爸去哪儿》成功的主要原因还在于这是一款用心在准备的节目。每期节目虽只有90分钟,却是从1000多小时的素材中筛选、精剪而成。在这1000多小时的素材中,更注重的是真实,而不是看点。这5个孩子也是节目策划组精心挑选出来的,Kimi的萌、石头的酷、王诗龄的憨、Cindy的甜、天天的淘,这一组合一下子就能吸引各类观众。而《爸爸去哪儿》的主创团队更是磨合近15年,默契十足。同时,80后、90后年轻力量的加入也为这个团队增加活力。
由此可见,《爸爸去哪儿》的成功不仅仅是“引入”,更在于创新与用心。“引进”不等于“照搬”,《爸爸去哪儿》证明了中国电视依然有自己的生命力和创新力。在当代中国,在探索原创电视节目的同时,也不必“谈引进色变”。“拿来主义”要怎么样才能趋利避害,才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拿来”,但是也要积累、消化和吸收;在经过本土化改造,用心策划后才能制作出符合观众需求的有价值的电视节目。
从第一季《爸爸去哪儿》的好评如潮来看,显然这一次的本土化改造是成功的。然而,第一季节目即将结束,第二季节目是否依旧能够保持强劲的势头呢?笔者认为,面对越来越多的综艺类节目的不断推出,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前进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