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悼念史铁生先生

发布日期:2013年12月22日 10:18 点击次数:

  太阳光又一次直射到了南回归线上,而在某种意义上,这算是一种亘古不变的自然轮回,只是在这样一个日子里,我突然记起了一个人,一个离我无比遥远但却相当熟悉的人——作家史铁生先生。
  三年前的冬日,2010年的最后一天,当时身处高三的我下了课后去学校附近的小餐馆买晚餐,就在我付完钱将要离开时,恰巧看到餐馆里那台电视机播出了一条新闻:2010年12月31日凌晨三点,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我印象中那一天的家乡小城天气不是很冷,但是风很大,在从餐馆回校的那段不长不短的路程里,我除了遗憾,更多的就是震惊了,虽然我知道史铁生先生身体不好,可是我从未想过先生竟然这么早这么突然地就离开了我们。
  初次拜读史铁生先生的作品,还是我小学的时候,而读到的第一篇文章正是那篇广为流传的《秋天的怀念》。那时年幼,只是觉得此文很感人,有一种浓厚的生活气息,除此之外倒也没什么特别的印象。直到高一那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拜读了先生的《我与地坛》和其他几篇哲理散文,这位坐在轮椅上的智者以他的文笔和思想彻底征服了正在应试教育下挣扎的我,虽然《我与地坛》一书里有很多部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相当晦涩难懂,可是那些文字传递出的对人生和生活的思考却直直地抵达了我的内心,唤起了一个少年心里第一次最为本真的钦佩和思考。
  高中至今,我陆陆续续也读了先生其他一些作品,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自己无论是年龄、经历还是思想,都离深刻理解先生的文字和思想差得很远。先生曾说:“苦难消灭自然也就无可忧悲,但苦难消灭一切也就都灭。”这话倘若要是出自一位隐居山林的老者之口恐怕自是十分自然的,可是先生能说出这样的话,想必是在反复咀嚼生命之后得来的大彻大悟,而这在我看来,这与出自隐居山林的老者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这世间千千万万的残疾人中,先生算是最豁达,最领悟人生,也是对待生活最为真诚的一位了,尽管这样的现实得来也是历经了难以言尽的曲折艰辛。
  读先生的文章,换句更有韵味的话来说就是和先生对话,在这一过程中,我所能感受到的除了大家广为宣传的与病魔抗争的坚强和对爱情、亲情、苦难以及生与死的思考外,还有他以超越了这个坐在轮椅上的“我”的生老病死来探索更为广阔世界里的那个“我”的人生意义。在我的眼里,先生面对自己和这个世界几十年的交融沉淀时其大彻大悟后的睿智厚重早已使他在思想上站到了更高的高度上,在地坛森森古木下静坐的时光里,先生早就脱离了那个被束缚在轮椅里的肉体,在另一个人生宇宙的自在时空里,自信满满地闲庭信步着。
  回到现实一点的世界里,欲望的渴求,名利的追逐不知何时渐渐成为了这个社会的主题,我无力去评判这样的现实究竟是糟糕透顶,是尴尬至极,还是令人欢欣鼓舞。我知道现在的我不可能免俗而遗世独立,而唯一值得我欣喜的是我还没有丢失思考的能力和意识,因为我能感觉到的是在成长中,越来越多的人丢失这种能力和意识。
  先生在《我与地坛》的结尾这样写到: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
  先生的话想必人人自有自己的一番理解和思考,不过人总是会死的,可是只要在世间一天,作为一个大写的“人”,最不可停止思考。而对于尚且年轻的我来说,就像每一年的冬至日过后太阳都会从南回归线向着北半球奔来一样,只要不曾停止思考——不管是白日里片刻的,还是黑夜里长久的,先生都未曾离开过我,离开过这个世界。

【供稿单位:政管学院    作者:黄志武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丹妮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