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捆绑示众事件折射出家长观念进步
发布日期:2013年12月22日 15:31 点击次数:
长期以来,当孩子犯错并受到学校的处分时,不论处罚的方式如何,家长往往不会站在与学校的对立面,鲜有对校方的行为提出异议。家长只有认识到“以孩子为本”才是真正的教育,并完成由对学校行为“拥护者”到“监督者”这一角色的转变,我们的教育终将能够回归教育的本质。
据扬子晚报报道,一位网友在常州当地网站上发帖,称自己的孩子竟然在学校两度遭到老师的捆绑并示众,希望学校能给个说法。事件经报纸报道后,当地教育局做出了对当事老师解聘,校长进行书面检讨,并安排心理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决定。如果从家长要求学校给出说法的角度出发事件的结果可以说已是皆大欢喜。事情的发展到这里真得可以了吗?我们更应该透过个体事件思考其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中国教育现状有一个很奇怪的特点:家长在与学校打交道时往往将自身置于一种弱势地位。就在去年,四川一小学生偷盗学校物品后,母亲主动要求孩子做全校检讨,母亲不幸意外死亡的悲剧依然记忆犹新。从中我们不难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孩子犯了这么大的错,给学校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麻烦,如果家长不主动积极让孩子承认错误,万一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另眼相待怎么办?
相比于以前的事件,家长举报学校对待孩子的不正当行为的进步之处就在于,对以学校为主导的教育方式迈出了敢于说不的重要一步,这既是一种民主观念的进步,权利意识的回归,更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构。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此次事件为开端,当家长遇到类似行为时也会采取类似的方式。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这种进步的局限。比如家长并未提及经济补偿,甚至没有要求教师和学校负责人进行道歉,只是希望能派专业老师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笔者不禁想到了曾经看到的一则新闻,一位美国家长以学校的教育方式扼杀孩子的想象力为由将幼儿园告上法庭并索赔2000万美元。出人意料的是,这种在中国家长眼里也许无比荒诞的行为却得到了法庭陪审团的一致认可,家长最终赢得诉讼,学校不得不改变先前教学模式。通过事例的对比我们看到的不仅有中美两国家长在对孩子教育方式与处理与学校关系时的巨大差距,更重要的是家长个人行为对于教育方式走向的巨大影响。
回到中国的教育现状上来,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教师在教学行为中主导地位依然根深蒂固,哪怕老师的行为是错的。家长对学校错误教学行为的拥护除了让自己的孩子遭受心灵的创伤,更让我们的教育方式在一次次误导中偏离正轨。于是我们看到在功利主义的教育评价体系之下,在家长“孩子只要能考出高分数,学校做什么都是正确的”力挺之下,社会舆论对教育积弊的重重声讨却收效甚微。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学校的共同努力。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要切实改变自身错误的教育模式,同时一定要有一种开放办学的心态,试想如果学校秉承对家长抱意见持欢迎的态度,不对家长的行为进行打击报复秋后算账,家长还会如此讨好学校吗?对家长来说,认识“以孩子为本”教育方式的重要性,改变分数大于一切的观念,认识到自己自身行为对当下教育方式的改革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中国教育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艾合麦提·麦麦提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秋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