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诺贝尔奖获得者一起做实验的日子
发布日期:2013年12月12日 10:12 点击次数:
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能够与诺贝尔奖有缘?也许你就是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许你曾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共事多年,也许你正接受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教诲……无论如何,对我们年轻的大学生而言,这样的机会真的是一种奢望。而现在,就在山东大学的实验室里,Peter Grünberg 教授,一位在200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大师,就站在我们这些年轻的大学生面前,带领音乐声学科研兴趣小组踏向一块古老而又新奇的领域。
我们8位大学生与Grünberg 教授一起,组成了一个音乐声学科研兴趣小组,目前主要研究不同材料的发声特性。众所周知,不同材料、不同尺寸的管(诸如铜管、玻璃管等)在经过摩擦后会发出不同的声响。虽然大家对此都有了解,但很少人系统研究这些现象的真正物理机理。Grünberg 教授领导的音乐声学科研兴趣小组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发掘身边物理奥秘的机会。
每天晚上6点,大家准时聚在知新楼C座1113室里一起讨论、实验。Grünberg 教授虽然70多岁了,白花花的头发显露出岁月的痕迹,但在科学上,他给人的感觉总是很年轻。Grünberg 教授总是带头尝试每一种管的发声实验。两米长的铜管,可以被Peter教授用两根手指稳稳地固定在特定的点上,经过特殊的摩擦,有时会发出尖锐的响声。通过计算机记录下的这些信号,通常会显示出一系列优美的正弦曲线,再对信号进行傅里叶分析,便可以得到不同材料的发声基频、高次谐频等谱线。最终我们对不同管径的玻璃管、钢管等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获得了一批超过预期的好数据。
在这些天里,大家有很多深切的感受。徐欣同学谈到自己的收获时说:“通过参加Peter教授的科研兴趣小组,扩展了我们的视野,锻炼了动手能力,学会了多个方面获取信息,寻找创新点……”李宗峰同学则对Grünberg 教授的敬业件精神十分感慨:“老先生虽然七十多岁了,但仍然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对大师来说,科研不单是一件工作,而是一个能把它当作爱好的事业,所以能够永远不知疲倦地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此外,同学们一致认为,对一个物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不学好英语,就无法与大师交流。
无论自己受到了多少赞美和褒奖,还是经历了多少挫折和困难,仍能保持着一颗对科学执着的心,并时刻以一种严谨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实验结果,这就是学术大师的科研精神。这些天的实验,真正的收获并不在于学到了多少具体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大师以身体力行的方式给我们指明了道路:如果能把科研当爱好,就算一路艰辛,也能坚持到底。
【供稿单位:物理学院 作者:高鑫 李宗峰 徐欣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伟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