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发布日期:2013年12月06日 20:17 点击次数:
感恩教育应注重其深刻的心理内涵和文化内涵,而不应肤浅地过于注重形式;应着重培养学生内在的感恩之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外在的如何表达感恩之情。目前“中国式感恩教育”的形式化愈演愈烈。从给父母下跪、洗脚、相拥痛哭到让孩子“怀”气球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中国式感恩教育以钻入形式主义的牛角尖。
儋州市第一中学的感恩报告会,让全校师生家长相拥痛哭。我们应当思考,这样的痛哭之后,就是尽到了感恩教育的任务了吗?恐怕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学生和家长听感恩教育演讲,为何会流泪?其实,主要在于演讲中的人物故事感人。残疾人、孤儿、绝症病人等这类故事最常见的主人公。听众听到这些故事时会流泪,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生理反应。说得不好听点,学生听感恩教育演讲流泪了,可能过半小时之后就会忘了刚才的故事,对父母任性的照样任性,眼泪不一定能起到持久的教育效果。感恩教育不能让孩子白哭一场。
感恩是情感的一种,是对施恩者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它是建立在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基础之上的一种高级情感。这种情感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因而,它的形成是不能一“哭”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心理积淀、心灵陶冶过程。
同时,我们注意到。类似演讲式的感恩教育往往是以套餐形式进行。在感天动地的演讲过后,感恩专家会附上自己出版的感恩书籍,当然书籍是要收费的。这不免让人怀疑,这是一场单纯的感恩演讲,还以一场以感恩为噱头而进行的高级图书营销活动。师生家长的眼泪或许已经成为感恩专家营销的工具。
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心理积淀和文化积淀的过程,因而必须在心理内涵和文化内涵上面下功夫,而不能将感恩教育简单化、形式化甚至表演化,使之成为一场“做秀”。正如西汉著名文学家桓宽所说的:“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意思是尽孝在于本质内涵,而不在于外在形式。
因此,笔者始终坚持,我们应当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中国式感恩教育”。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董雪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董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