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扶不敢,不扶不忍”

发布日期:2013年11月28日 09:18 点击次数:

  近日网络流传一张照片:一位老人摔倒在地上,周围围着很多人,但没人去扶。事情发生在25日浙江金华地区,据一位摄影记者透露,老人想爬起来,两只手用力地撑,他担心他再次磕伤,就过去拉了老人一把,这时对面的一位交警也过来了,两人一起把老人扶了起来。很快救护车也赶到了。虽然其他路人不敢扶,但是可以看出大家都是很着急的,并不是很冷漠。
  这种“扶不敢,不扶不忍”的心态反映出公众内心的道德焦虑。继扶老人被讹诈的事件发生之后,近年来这种老人摔倒街头无人敢扶的事件就屡见不鲜,也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究其根源,笔者认为社会冷漠和逐渐下滑的社会信任感首当其冲。以前,我们还秉承着做好事不留名的光荣传统,短短的几年间,人们不要说做好事不留名了,连做好事都不敢做了。不敢扶老人,不敢将老人送医等都是最近这几年发生的事情。
  这种社会现象暴露出的问题很多,我们应该加大对这类事件的公共舆论监督,把类似的事件彻底曝光,让人们知道谁是谁非。在加大公共舆论监督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榜样的力量,用榜样的力量去激励、鼓舞人们去做好事,让乐于助人互帮互助变成一种社会风气,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让“郭明义”遍布全中国!
  扶一个倒地需要帮扶的老人很容易,但是,要扶起道德就难了,而这种道德是以我们的法律为保障的。我们应该通过舆论引导、法律支持等途径,把人们内心的善重新释放出来,让做好事的人得到褒扬,惩罚那些“以怨报德”的人,让社会道德回归。这样的话,不仅是老人摔倒后,人们“想扶”、“敢扶”,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营造出一种和谐温暖的社会氛围,形成一个更加美好的和谐社会。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滕晓娅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伟洪 静怡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