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略谈古代文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

发布日期:2013年11月16日 15:35 点击次数:

  最近参加了一个与古代文学及人文素质培养有关的学术会议,与会者的发言引发了我如下几点感想:
  其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灵魂在什么地方?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在授课的过程中,是否自觉地突出了古代文学作品本身蕴含的人文理想;是否突出了文人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忧患意识、“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博爱胸怀及求真精神。
  其二,还有必要思考一下,经过我们这些“二传手”传授的内容,是否削弱或遮蔽了古代作家作品的某些真价值。例如,许多同学限于教材、选本,只知李清照是词人,而对除了《夏日绝句》之外的诗作毫无所知。事实上,李清照的《咏史》(两汉本继绍)、《上枢密韩公诗(二首)》等诗作,其对历史、现实的认知及反思的深度,当令衮衮公卿、须眉男子汗颜。(陈衍《宋诗精华录》赞《上枢密韩公诗》“虽起杜、韩为之,无以过也。古今妇女,文姬外无第三人”。)对古代的重要作家,我们应顾及全人,不能将其狭窄化、单薄化而失去了应有的精神营养。当然,这也是今后的教材编写须加注意的问题。
  其三,古代文学课程作为素质教育重要载体,还应当从经学中汲取必要的养分。例如,《诗经•郑风•风雨》一诗“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膠膠。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毛诗《小序》云:“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郑笺:“君子虽居乱世,不变改其节度……鸡不为‘如晦’而止不鸣。”受汉儒影响,后世多以《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指在黑暗时代有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为民众鼓与呼,呐喊不已。经学家的阐释固然不无附会,但亦自有其积极意义,使得古代许多仁人志士因此诗而受到鼓舞。显然,这要比把《风雨》单纯地还原为爱情诗更有意义些。从某种意义上讲,古代文学史是立体的,是由作家作品的历史与阐释史接受史等诸多因素综合、积淀而成的,这是我们在教学时应予以注意的。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边家珍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董尚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