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当蓝天白云成为一种奢望

发布日期:2013年11月07日 08:56 点击次数:

  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29.9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0.3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的年雾霾日数为25---100天,局部地区更是超过了100天,对应着13座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超标的重污染预警。对“绿水青山”的渴望不禁让我们思索,既然环保问题我们耳熟能详,为何其成果每况愈下?在面对雾霾天气的“痛苦”中,我们曾经的“环保”究竟是知行合一,还是先知后行,甚至知而不行?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严重倒逼着我们重新审视环保践行者的“知行”多少。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做了这样的解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根基,在自生态文明建设以来,我们看到其取得了一定硕果,生态循环系统的优化、产业模式的调整、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效。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反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诚然,经济要发展,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面对“环保”的硬件因素,经济战的软件因素,双面压力之下,如何发展,怎样发展成为社会的共识,但真正落实到实践中,雾霾天气给了我们实践效果的检验。认识理念的达标,不等于实践上的达标,不难明白,“环境问题”不止一次被提到议事日程,而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也不止一次可以“安然无恙”,地方治污体系的建设也需要完善。“认知”层面,“实践”层面,知行不合一,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改革开放的30多年,我国国民经济有了质的飞跃,《人民日报》就曾经有评论称:“我们十几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转型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确,曾经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企业,即使高污染、高耗能但其为经济发展带来的贡献是不可抹去的,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实行“一刀切”。需要转型,需要用产学研新的构架模式来提升效率,减少损失。
  数据分析显示,国务院今年部署大气污染防止十条措施,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用于专项治污。如此一笔资金用做“环保”专项,可见中央是下了决心的。对于环保,对于生态,我们知其甚多,而基层落实到实处却行其甚少。认识层面的东西最终是要在实践中检验的,最终是需要实践来证明的。如果有一天蓝天白云成为百姓的奢望,再多的GDP又怎么会给百姓带来幸福?我们的“中国梦“又该如何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必将是攻坚克难的,因此迎难而上,知行合一的态度就尤为重要。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王晓冬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闫薇 静怡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