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地铁“蝗虫”看中国差异化论调
发布日期:2013年11月11日 19:56 点击次数:
近日,北京地铁公司官方微博“北京地铁”发布了一张座椅和地上满是废纸的地铁车厢内照片,称这是“‘蝗虫’过后的10号线,一片狼藉”,并称“北京首都的宽容大度为人称道,但有时候宽容过了头也是最大的诟病。对于恶意破坏北京首都的行为,我们只想说‘这里不欢迎你!’”(11月10日《南方都市报》)
事件一出,由微博始发的舆论声浪便直指北京地铁官方微博失言,蝗虫二字有辱同胞人格,更有暗指外地人的嫌疑。
事实上,民众对蝗虫一词如此愤怒并非无来由。以“蝗虫”来形容中国人甚至可以追溯至19世纪,英国旅游家立德(Archibald J. Little)描述过,“中国人永远像蝗虫一样,凡经之地寸绿不留”。再到近年来香港人因“双非婴儿”抢占资源、大陆游客不文明行为而兴起的大陆“蝗虫论”,以及上海市因高考户籍制度引发的非户籍考生“蝗虫论”,一次次国民内部的有辱人格的差异化论调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激化了地区间的社会矛盾。如果说香港人的“蝗虫论”尚可以历史遗留问题为由给愤怒留有余地,那么这次首都北京的公共服务系统把不文明乘客归为“蝗虫”,老百姓的一腔怒火就真的忍无可忍了。
且不论该官方微博的“蝗虫”只说是否有贬责非京人口之嫌,用蝗虫这种带有形象丑化、人格侮辱色彩的词汇形容不文明乘客,本身就是一种对人格的不尊重。即便乘客举止不文明,作为服务公众的公共交通系统本身就无权选择服务对象,恶言斥责而非理性教化的高姿态,以及本身夹杂的排外情绪,不但难以让人接受,反而折射出该服务系统的行为失范。 北京地铁的官方微博在引起舆论炮轰后迅速删除,无论本意是否为指责外地人员,“蝗虫论”引发的愤怒却值得人们深思。回顾香港和上海的此等差异化论调,都直指如“双非婴儿”、“非户籍考生”等外来人员掠夺当地资源,或个人素质低下。说来道去,蝗虫论就是资源利益分配引发的矛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地区间的失衡发展。
中国国土面积辽阔,因自然因素导致的农业发展等地区差异已经无法避免,固有的基础条件差异和长期的失衡发展,加之改革开放后为发展经济在不同区域、省事造成的政策倾斜,即便总体目标是“共同富裕”,地区发展的差异扩大已经不容忽视。
冷了添衣饿了吃饭这样寻常的生活逻辑同样适用于地区发展。资源缺失的地区自然会谋求填补资源短板的方法,而到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获取资源自然成为可行道路之一。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从官方到民间,谋求自身发展的道路就像是生存本能,因此,所谓“抢占资源”实际上是无奈之举,然而对于“抢占”对当地居民福利造成的威胁也许外地人并无过多意识,其进而引发的国民内部的差异化论调也就不足为怪了。
由此可见,要想休停百姓口中的蝗虫论,还得从根本上协调区域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否则,大到资源分配不均,小到个人素质问题,都会被盲目归结到地域差异的问题上,而不是引发事件的个人本身。一如北京地铁的不文明乘客,其不文明行为实属个人修养问题,而“蝗虫”论调一出,带着歧视排外意味的标签便贴到了特定人群身上。个人问题一旦被扩大为地域问题,地域歧视的地图炮便狂轰滥炸,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伤害了民族情感,阻碍区域间的资源互补和合作发展。
在区域发展失衡现状前,我们还需从根本上转变意识,面对事情就事论事,否则地图炮乱打一通,伤害的不仅是别人,也阻碍了本地区的发展。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劳嘉祺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