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今我国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高考制度的任何改动都牵动着人们的神经。继近日山东省出台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后,北京也随之公布2016年高考改革信息。具体操作不同,但异曲同工的是两地都把改革的重点瞄向英语。
或取消英语听力考试,或降低分值,多年来地位无坚不摧的英语此时却有明显动摇的趋势,而这一趋势也正被各省密集出台的高考改革政策所证实。饱经诟病,向高考这个“巨人”动刀可谓顺理成章,而磨刀霍霍向英语,自然也有着充分的理由。无论是纠正语言学习中的本末倒置,抑或减轻学生们的英语学习负担,所有解释似乎都经得起推敲。
英语作为一门学科被引入中国,虽只有百年的时间,但它的重要性却深入到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从小学到大学,英语始终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无论是中考、高考还是研究生考试,它总在那里,对我们“不离不弃”。很多人用“虐”字来形容英语学习过程,表面看来弱化英语地位是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可事实果真如此吗?当然不。
长久以来,中国的英语教育以应试为主。苦读英语近十年,能够真正做到熟练运用的学生却凤毛麟角。大多数人视英语为通向好成绩的跳板,却并非一种工具或者技能。相对于母语汉语来说,英语学习似乎更是一件高投入、高产出并举的事情。出于沉重的考试压力,从英语这一方面突破的确也更加容易一些。由此,语言学习中的“本末倒置”现象便产生了。表面上看,高考语文和英语成绩的一升一降可以改善这种局面,但正本清源,单靠分数这根指挥棒真的可以解决问题吗?
众所周知,英语学习包括听说读写四个部分。虽然分值降低,但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还是围绕着这四个方面。由此来说,他们的学习压力并没有丝毫减轻。对于山东,即便英语听力考试被取消,可总体分值却没有发生变化。学生要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适应新增的题型,这对于长期接受传统英语考试训练的学生们来说并非是件喜事。更何况,前提是更多的精力已经被分配到啃语文这根难啃的骨头上。
既然学生不太愿意买账,难道学校就愿意了吗?同样不会的。如果说中国的英语教育是条流水线的话,小学、初中、大学甚至研究生的加工工艺没有发生改变,单靠高考这个小小的变动也于事无补。
对于大学来讲,无论是新生刚入校的英语分级考试,还是之后的四六级测试,都是相当看重的。而对于学生来说,英语水平高低不仅关乎个人荣誉,甚至关系到个人前途,这种情况在大学阶段也更为显著。即便国家有意弱化英语在高考中的重要性,但只要整个教育体制不改,出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和关切,大学绝对也不希望学生弱化对英语的学习。
考试成绩作为一个反映学生学习水平的指标,长久以来备受人们的重视。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被恶化成唯分是举。显而易见,这种做法是浅陋的也是需要摒弃的。然而,纵观现行的高考制度改革模式,无论是弱化英语还是拔高汉语,却无不是在分数上做文章。无论如何,只要现行的选拔方式不改,机械性的学习模式仍将持续,寄予厚望的的文化重振也将难以实现。当然,一系列改革的结果也将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