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辽宁省高考状元退学港大回校复读的新闻可谓引爆舆论。在消息的真实性被证实后,人们难免不为这件匪夷所思的事情而嘘唏感叹。离开港大只为追求更纯粹的国学,回校复读只为上心仪之北大,原因一出更是让人大跌眼镜、啼笑皆非。众所周知,香港大学作为亚洲知名学府,在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等诸方面甚至超过内地名校北大、清华。在近些年的招生工作中,它更是有意拓展优秀生源,以丰厚奖学金为砝码,同北大、清华等校展开状元争夺大战。自然,付出与收获成正比,港大囊括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高考状元,以优异成绩完美收官。而对于2013年辽宁省高考文科状元刘丁宁来说,能被港大录取自然不在话下。
然而,仔细翻看该校历史,我们却惊奇发现:状元进得来未必留得住,刘丁宁退学港大并非开“逆向回流”风气之先。几年前,便有优秀学生从港大弃学,或转校,或复读,顶着尚未淡褪的光环,他们开始了各自默默无闻的求学路。究其原因,可谓五花八门。但大体来看,无外乎香港与内地在地域环境、语言环境、文化环境以及教学环境的巨大差别。由此来说,部分状元难以适应环境变化而做出离开的选择,可谓顺理成章、无可厚非。虽然如此,但状元们召之即来、不召而去的做法却使得学校陷入“受害者”的境地。先不说历年高考状元的出走给学校精英教育带来的流失,单单是名誉上的损害就使得学校在今后的内地招生工作业绩大打折扣。原因在于,此类事件发生后,新生代状元们将充分吸取有利经验,除学校排名外,也会考虑更多因素重新定义自己对理想学校的期许。自然,在多种原因作用下,部分状元面对港大也会撤离。
然而,若换位思考,我们却不禁为港大叫屈。作为声冠亚洲的一流高校,香港大学以其国际化的的办学理念、先进的办学条件、强大的学术研究能力以及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脱颖而出、艳压群芳。对于新进的状元们刚来几天却以不适应为由选择出走,港大为招揽他们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付之东流。于是我们不仅要想,港大又有何辜?
古语有言,“既来之则安之”。刘丁宁同学跨越了四分之三个中国从东北千里迢迢来港,仅这一件事便使人钦佩。若非充分的理由,她自然是不会抛下名校以决策失败者的身份黯然出走。仔细分析她的理由:在港大不能学到纯粹的国学。或许我们能够从中找出些许蛛丝马迹。大学是什么?这是一个经常被问及的深奥话题。因为没有确定答案,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身世界观做出合情合理的判断。但有一个被多数人认可的观点就是,大学的目的并不仅是让你把相应专业的理论知识学好,更是通过学制内系统的理论培训塑造你的思想、健全你的人格,使你具备遇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并非在理论学习中掌握,而是在反复的挑战中培养。刘丁宁由于港大与内地差异化的学习方式而选择出走,先不管其决定对错,作为2013年辽宁省高考的最大赢家,没能顺利跨过大学抛给她的第一个人生挑战,从这点,她就是失败者。
作为成功造就她顺利敲开大学之门的应试教育制度似乎也需要反思。当成绩一切与荣誉划等号,自然会有更多学校出于功利化的考虑变学生为考试机器。与此同时,学校也成了一个以生产高分学生为终端产品的加工场。于是,我们在高校这个大市场中终于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产品原来是不合格的。刘丁宁现在弃学港大,即便她通过复读考上北大,接下来求学的日子也可能不会一帆风顺、尽如人意。我们没有权利对刘丁宁的决定横加指责,因为无论是对与错,决定已做过。到头来,买单的人还是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