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暑期时间很短,但我还是参加了今年的“三下乡”活动。
但是我一直不太认同“三下乡”这个主题,有一种把大学生和农村对立起来的感觉,好像大学生去农村调查就跟领导视察似的。我们这个小组的同学有好几个都来自农村,我大抵算个城乡结合部,但老家也在村里。什么“三下乡”,我打趣道应该改成“三回乡”。农村是我们的根,不能少了尊重和感恩。
我们小组的课题是去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调研留守儿童问题,那里的留守儿童已有六万。我很少参加集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是这次我愿意去是因为这主题很有意义。
记得柴静有一期节目《面对面》,讲的是一个德国人卢安克到广西农村给留守儿童当老师的事。广西的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很多,好多孩子都守着空巢,没有爸妈照顾。这期节目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当柴静问卢安克该如何跟孩子沟通时,他说不用去安抚和沟通什么,“跟他沟通没有用,跟他一起行动有用。创作就是这个道理,一起做某一件事,自然就融合在一起了。”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冲击,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调研时,我注意到了一些细节。当留守儿童收到我们准备的小礼物时,是发自内心的开心和喜悦。几个小男孩抢着看一本漫画书,一个小妹妹举着棒棒糖舍不得吃。他们那天真的表情让我想起了自己那个跟他们差不多大,但却要比他们幸福得多的妹妹。如果这样的孩子发现你是有目的地接近他,甚至是可怜他时,会很反感和抵触。而当我们陪着孩子们做游戏,真心和他们交流时,他们就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主动说个不停。真的就像卢安克做的那样,有时候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
最后,我们问孩子们长大的理想是什么,有个“早熟”孩子的回答特别触动我,他的理想是,“以后自己做了爸爸妈妈,到哪里都会带着孩子”。我无法指责他的父母不负责任,因为都是生活所迫。我只能鼓励这个孩子,“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你以后会是个负责任的好父亲。”
孩子,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苦难不是什么坏事,生活会更加美好。你们独立地长大,拥有坚强和勇敢的品质。政府和社会也都会更加关注你们,会给你们带来更多温暖。孩子,一切会好起来的,你的父母就快回家了,带着给你买的新衣服和新玩具,你们可以一起出去游玩,阳光灿烂,家庭美满。
孩子们,祝你们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