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是距高考一个月的时候,课间和我前面的女生聊天,说到读书的时候她眼睛一亮,问道:“你有没有看过《明朝那些事儿》?”
她是我们班最有文学功底的同学,也是我很敬重的一位同学,她的建议,没错。于是当天下午我去了一趟书店,从一个高高的书架上拿到了这本比《新华字典》还要厚重的书。由于深知自己的书瘾,我故意将它压到箱底,然后在极大的压力中迎接高考的到来。
高考结束后第三天,倒在家里竹席中的我猛然想起了这本书,于是一通翻箱倒柜之后,我坐在妈妈的缝纫机前,翻开了第一页……我不记得那天晚上我何时睡的,也许根本没有睡。接下来的一个多月中,除了帮妈妈做家务和下地干农活,剩下 的便是欣赏这本奇书。其中最令我感动的,便是作者在书中着意体现的民族气节与情感。
求真务实——农民造反的“人性化”解释
在书中,作者涉及到农民起义的问题时,总不忘深入说明造反的原因。此前我也被灌输了这样的观念:朱元璋天生神勇无比,一身本领,看到了元朝必亡的大势于是揭竿而起,横扫群雄然后建立大明王朝。可是明月先生给我以全新的解释:朱重八只是一个农民,他只想好好种地,娶妻生子;他不想造反,早饭很可能会死,而他想活下去;他的父母兄弟都被饿死,他出家做和尚被人欺负,但是他还是忍着;他终于造反了,那是因为他被人告发,他已经活不下去了。当这两种观点摆到我面前的时候,我毫不犹豫选择了明月先生的解释。谁不畏惧死亡,谁不想好好活下去,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原因其实非常简单:他们只想要一块能够让他们生存下去的土地。明月先生求真务实的风格贯穿于本书始终,他启发我要真正从当事者所处的阶级、地位出发来考虑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中肯的评价方式
在影视作品中,只要涉及到陈友谅,总是一副阴险狡猾的面孔,没有任何优点,而且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去欺负一下“好人”朱元璋。当然了,朱元璋一向都是正直勇敢善良的大好青年。可是明月先生告诉我:胡扯!陈友谅确实曾经杀害手足,心狠手辣,但是他从农民做起从来没有和元朝妥协,“端的是一条好汉”;朱元璋或许礼贤下士,慧眼识人,但是他即位之后几乎将开国元勋屠戮殆尽,心狠手辣。那么应该怎样来评价一个人呢?答:褒贬共举。朱元璋或许为人心狠手辣,但是这丝毫不能掩盖他建立大明,延续中华文明的伟大功绩;张居正或许专断独裁,工于心计,但是他的改革依然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戚继光贪污纳贿、行贿结党又如何,他将所有资财都用来交际,所作所为只不过是想保全自己、拯救百姓而已,他仍然是我们的民族英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不要走极端化,即便是圣人也会有缺点,哪怕是人渣也可能会有闪光点。明月先生的教导,我一直铭记在心。
文化的传承——民族气节与情感
诚然,在本部作品中作者不乏戏谑的情节,但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明月先生表现了自己的原则,特别是涉及到我们民族精神与文化的时候。元朝暴虐,民不聊生,百姓揭竿而起,驱除胡虏,恢复中华。我们民族或许有时贫弱,但从未屈服;大明强盛,四海臣服,郑和七巡,万国来朝。我们民族始终热爱和平,即使在最强盛的时候,我们也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而是有礼有节,平等相待。
恰逢土木之变,危亡之时,先贤于谦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直至冤死始终不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初衷;时值阉党乱政,祸国殃民,杨涟孤身与之对抗,惨死狱中而不改其志。正是由于无数先贤的牺牲和努力,正是有这样的民族精神作支撑,我中华文明才能绵延不断,传承至今。明月先生在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向我们讲述历史人物的同时,也是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教导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自己的操守,永远维护我们民族的文化和精神。
很是喜欢这本书,喜欢到开心的时候会拿来读一下,不开心的时候也会拿来读一下。是因为作者轻松幽默的叙事方式吗?不仅仅是这样,读它的时候我总是感觉有一些人在用自己的行动让我明白做人的道理,敦促我承担自己的责任。有时是朱元璋,有时是于谦,有时是王守仁,有时又是孙承宗。终于我明白,我之所以接受他们的教导,是因为他们便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我们民族精神与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他们是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