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猿吟鹤唳本无意 不知下有行人行

发布日期:2013年08月14日 14:16 点击次数:

  我在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时,发现他曾用这句传唱度并不高的诗句“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来形容苏轼其人的率性本真,诗的大意是苏轼以猿鹤自拟,自己作诗是顺乎天性、发乎本心的,并非刻意为之。而苏轼的质朴可爱恰恰可以于他的诗词之中一窥,从忧国忧民、慷慨陈词到仕途沉浮、感慨人生,再到思念亲人、悼念亡妻,他从不刻意讲究修辞和堆砌辞藻,常常情之所至、随意挥洒,却足以触动人心。
  《菜根谭》中亦云:文章做到极致,无有他奇,只是恰当好;人格做至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质朴本然是洗尽铅华后的本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境界。
  莫言先生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演讲时,曾自称自己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并用三个简短的故事讲述了成长的故事、母亲的故事和故土的故事,不雕不琢却令人动容,被在场的许多世界文豪、著名作家赞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人”。孕育于孔孟之乡的山东,生长在高密古老厚重的土地上,生活中的莫言仍然保持着底层的、农民出身的精神,为人质朴淡然,而文笔却气势磅礴、汪洋恣肆。因此有人称莫言具有“质朴外衣下的高傲灵魂”,是“质朴与暴力的结合”。
  然而喧嚣的世界让人的心灵迷失归途,而浮夸的渲染也常常让形式取代目的,人们离本心越来越远,质朴作为最美好的品质渐渐被碾压在人类文明的车轮下。如今“质朴“已经成为人们最欠缺的品质。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看到,余光中老先生跟友人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乡愁》表达的是淡淡的哀愁,而许多内地演员在朗诵时总是激动,甚至声色凄厉,有种样板戏的风味。“凄厉”一词尤其让我难为情,大概他们误以为,所有的朗诵都需要声音华丽,一切的情感表达都需要夸张,才引人入胜。淡淡的,质朴的,反而为人们所忽略了。
  不要看人,人们对物的包装也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一件普通物品的包装,常常里三层外三层包裹得严严实实。每逢中秋佳节,超市商场的月饼各色包装琳琅满目,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去年中秋节,朋友送我一小盒月饼,首先是精美的塑料提兜,从中掏出一个精美的纸盒,打开纸盒是黄绫缎子包,打开黄绫缎子包,里面有一个个锡纸包,锡纸包打开——原来一个月饼。
  一个月饼而已,何须如此包装?精美的包装确实夺人眼球,满足了有面子的虚荣心,却让人忘记了那些最质朴的表达方式。我家住在农村,时至今日,每逢春夏时节,大清早邻居下地的时候,顺便提溜着自己菜园子里的时令蔬果,通常是一个南瓜,或几根黄瓜,或者几个辣椒,送给我奶奶。这些瓜果上常常还沾着清晨的雨露和芬芳的泥土,他们就一句话“尝尝鲜吧”,放下就走。奶奶也常常这样,将我们菜园子里的瓜果分给他们吃。质朴的表达,新乡的味道,给人的感觉简单而美妙,唇齿间留着质朴清新的回味和感念。
  这些年,我们的社会似乎已经把“质朴”丢弃了,从人到物,从文字到荧幕,似乎包装越夸张就越卖座,越特立独行就越买好。那些动辄耗资数亿的电影,与其华丽的场景和品牌物质包裹相比,其内涵和内容却如同榨干了一样苍白空洞,并没有给观众留下什么印象。北京高考语文阅卷组长漆永祥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孩子写作文就应该是这样,东北的孩子写出来是黑土地味儿,陕西的孩子写出来就是黄土地味儿,江南的孩子写出来就是烟雨蒙蒙的…但是实际是,大部分作文八个字:不辨男女,不说人话。”经历过高考的人可能已记不起当年背过的优秀范文,但一定都能记得老师强调过的作文三段式“牛头、猪身、凤尾”。那些年我们“成就”的大部分作文亦是如此,掐头去尾过后,已无实质内容,何谈内容充实、感情质朴?
  人皆以为云遮雾绕,方可包罗万象,于是将心灵和事物本质层层遮掩,结果是一切变得纷繁复杂。现在看来,是质朴,使得复杂回归简单,回归人和事物的本色,把本来的面目呈现于众目睽睽,简短而直抵内核。
  质朴,不雕不琢,不着粉墨,自是一种美。

【供稿单位:政管学院    作者:李莹莹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艳华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