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7日至9日,我以山东大学法学院2012级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硕博连读生的身份,参与和组织了第四届海峡两岸公法学论坛的会务工作,并作为大陆学生代表主持了本次论坛博士生分会场第一阶段的学术讨论。
——题记
6月7日 晴 入夜接机
简单地用过了晚餐,我就与人民大学的韩大元教授、莫于川教授以及我的导师齐延平教授一起前往遥墙机场去迎接来自台湾的老师与同学。由于天气的影响,原定于晚上8点15到达的航班晚点了将近2个小时。虽已入夜,我却因满怀的欣喜与期待,忘记了这一天奔波的劳累与倦意,伫立在出关口,等待着台湾客人的到来。9点50分,来自台湾政治大学的董保城老师第一个出关,在与齐老师他们简单寒暄之后,董老师转向了我并拍着我的肩膀对我说:“小伙子,辛苦了!”董老师那和蔼又略显喜感的表情,让我印象深刻。随后,其他台湾老师与同学也都陆续出关。他们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四个字:彬彬有礼。每当我帮他们拿一件行李,他们都会很有礼貌地跟我说句“谢谢”。如此一句简单的“谢谢”让我感受到了两岸间共同的文化传承与礼仪教化。在放置好行李与清点完人数之后,我们就乘车返回学人大厦。当到达目的地时,已近零点,但其他志愿者同学依旧坚守自己的岗位,帮助来自台湾的客人们办理入住手续、交代参会事宜、搬送行李等等,台湾的学者与同学也为我们这份热情而周到的接待所感动。犹记得蔡震荣老师说的一句话:“看来大陆的同学们对我们是很有感情的。”这个夜晚,让两岸的我们都感受到了一份别样的温暖。
6月8日 晴 热烈交流
在上午的开幕式及学术讨论顺利结束后,下午2点20分,在法学院的一楼会议室开始了本次论坛的学生交流部分,我和来自台湾政治大学的陈军志博士主持了第一阶段的学术讨论。虽然是初次相识,但我和军志师兄似乎有着一种不言即明的默契。我们之间的配合主持,不需要过多的交流,整个阶段讨论的衔接显得非常的自然,我们就像是一对配合了多年的老搭档。在两岸学生的学术讨论中,大家也并没有因为相互间的不熟悉而显得拘谨,而是各抒己见、大胆发言、敢于批判,在合情合理的前提下毫无保留。这样的场景,让我不禁想起了以往与师兄师姐间的讨论:打击批评无关恶意,建议指导同门之谊。
6月9日 晴转小雨 成功闭幕
下午5点30分,本次论坛闭幕式在法学院316报告厅举行。在政治大学法学院董保城教授、人民大学法学院莫于川教授以及山东大学法学院李忠夏副教授分别致辞之后,董保城老师再次向本次论坛的会务志愿者致以谢意,而我作为会务志愿者的代表接受了董老师馈赠的纪念礼品。董老师在将礼品递给我的同时,又再次说了一句:“小伙子,辛苦了。”这句饱含谢意的辛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这几日的辛苦都是值得的。随后,来自台湾的8位同学们走到了主席台前向我们所有与会的大陆老师和同学深深地鞠了一躬。这不仅代表着感谢,代表着期待,更代表着两岸间道不清说不尽的情谊。在晚上举行的欢送晚宴上,我放下了这几日的会务状态,与台湾的老师和同学们,开怀畅饮,尽情相拥,我们之间说的最多的就是“下次一定要来台湾”、“欢迎下次再来大陆”。这几日的相处让我们之间产生了一种不舍与留恋,让我们有了一种好似兄弟姐们般的感情。温文尔雅的军志师兄、古灵精怪的怡祯、俏皮可爱的欣佑、帅气幽默的哲玮、落落大方的姵妤、憨态可爱的弘谚、知识渊博的明忠、兴趣广泛的威廷……我会记住你们每一个人,我会想念你们每一个人,我会期待与你们再次重逢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