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旱逢甘霖
发布日期:2013年05月23日 11:08 点击次数:
在人人网上读了一篇文章,一段文字引发了我的一些感想。原文摘录一段如下:
“中国传统思维和意识形态中,虽然有很多虚荣、讲面子的东西,然而毕竟还有很多淡泊物质、讲求个人修为的东西。但问题在于,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旧传统已经消亡,新的替代物尚未形成的混乱时期。”徐凯文对我们说,其中最直接、明显的病灶,就是我们的教育体制。
以上文字直击要害,自己作文时写到类似甚至同样的字眼,但写出来都是藏藏掖掖,顾虑重重,因为自己体会到个体的疑虑大多会被视为无病呻吟,我自己也在怀疑是否是庸人自扰。今天难得看到同样的质疑,而且对象是整个社会层面,但是光找到共鸣还远远不够。
在以往的的作文中说出自己长期以来“非自愿”地莫名排斥、不认同文字的痛苦,但这篇文章没有使我“为难”!至少不再怀疑自己的质疑,也不再觉得自己是钻牛角尖。满怀欣喜地点开这篇文章,满心期待地寻找一个指引,可是……还是没有找到答案,这就是还不够所在。
不禁想起一位特爱提问的高中同学,那时大家都笑他或者调侃他。现在想来,自己是很欣赏那位同学的,我觉得他至少有自己的思考,超前的思考,而当时我们这些同龄人很少这样做。虽然他有时是在钻牛角尖,但那质疑的神情和精神现在看来真叫人羡慕。那是一种幸运,不是吗?然而,提起这位同学更是想引出一位物理老师对他的小小评价,老师说:“这位同学善于提出问题却不善于解决问题。”
这一联想也解释了自己已久的困惑,关于读不进网络文章甚至一些名篇著作的困惑,因为很多网络文章很善于“针砭时弊”,争先恐后发现问题、提出理论甚至树立“信仰”,这些“快餐文化”,以捕风捉影见长,逗趣抒情为强项,心理战术作王牌,功利、浮夸。文字、媒体应该引领社会潮流而不是让人心忧地迎合,不是吗?怪不得,读得“心灵鸡汤”越多,明白得越少,困惑越多。
当然,一个人不可避免地在扮演一个角色的同时成了另一个角色,我在这里发现了问题也没提出解决方案,就像一位初中英语老师批评同学时说:“说别人的人也不是好人!”当时听了这句话,我觉得老师教育的是,想想,老师不也在“说”同学吗?
继而沉默了,语言是个怪圈。孤愤如鲁迅,他在《野草》题辞中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只针对一部分网络平台上的文章,发现有趣的一点是,这部分中的大多数平台的受欢迎度和受信任度是远远超过他们“选登”的文章的。要说现在的世界确实是异彩纷呈,可自己更期望走在黑白老照片里一心一意的时代,什么意思呢?在这里分享《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一个小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据说古老的印第安人有个习惯,当他们的身体移动得太快的时候,会停下脚步,安营扎寨,耐心等待自己的灵魂前来追赶。
感谢这篇文章尤其是文章中的这段话,久旱逢甘霖。
【供稿单位:外语学院 作者:濮阳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子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