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梦流浪
发布日期:2013年05月23日 19:32 点击次数:
曾经一度近乎偏执地喜欢那句话: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在路上,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坚定选择的一种生命状态,是曾令我魂牵梦绕的存在方式。不为俗世羁绊,不为功名折腰,不在乎终点,甚至也不在乎方向,只要双脚踏在通往远方的路上,便可去追寻心之所向。
有人说:人的一生中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想,其实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曾埋藏着一个周游远方的梦想,只不过大多数人的梦想都被搁浅在现实的土壤。旅行,只不过是一场心的流浪,是为梦痴狂。我们缺少的,往往不是时间,不是单反,不是金钱,而是那颗说走就走、对远方绝对向往的心脏。生命那么短,旅途那么长,在另一片陌生的时空中放逐自己,在另一个不期而遇的领地留下自己的印迹,在另一种地理与文化中体验着迥乎不同的人生际遇,这正是旅途的精彩。常常有人追问旅行的意义,我想旅行和生活是一样的,它的意义从不在于远方那个缥缈抽象的终点,而在于旅行本身。
在我看来,就如伯牙与子期的知己难觅,风景与旅行者的关系也如同那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风景在被人探索与欣赏之前只不过是寂静的自然景观,而当它真正被旅行者发现和感知,它才成为风景。风景原是寂寞而短暂的,只有当它被投射和收藏到旅行者的心中,才幻变出了风情与灵性,才演绎出了永恒和不朽。同样,旅者也是寂寞的,在盛大的风景中,他才能发现自己生命中从未知晓的别样色彩,才能化解人类与生俱来的宿命的孤寂。或许风景和旅行者的相遇本身就是来自相同频率寂寞的吸引和共鸣,只有遇见了彼此,才找到了相互的慰藉,才足以告慰孤单的灵魂。曾听说过有行者在旅行中曾被景色感动的潸然泪下,我是如此羡慕甚至妒忌这样的经历,那是怎样一种超越了语言与形式的精神对话,那是在梦中苦苦寻觅了多久的心灵触动,我想这就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原始的默契所在,所以,人类应该始终对自然保持一种敬畏感,应该以尊重而谦卑的姿态仰观天地山川万物生灵。
北岛说:“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我想我的世界还很小,我对世界的向往还来自别人的耳目所及。在那些或绝美或真实的图像中,在那些或喧嚣或宁谧的声音里,甚至在那些鲜活跳动有生命的文字里,那些美好到令人窒息的风景似乎跃然眼前,我对远方的渴望便以燎原之势在心中肆虐。
常常痴迷在林海的《远方的寂静》中,在温柔安静的钢琴旋律中,我能任思绪自由驰骋,一遍又一遍地憧憬着那些现在还不属于我的风景。我想去普罗旺斯,亲眼见证仲夏的向日葵与薰衣草交织成一片金紫相啄的辉光;我想去丽江,在客栈门口听听流水晒晒太阳,看庭前人来人往;我想去乌尤尼盐沼,夜晚躺在“天空之镜”上数南半球的星星,听自己的心跳声;我想去鼓浪屿,嗅着那咸咸的海风携着三角梅的芬芳;我想去冰岛,看极光的自然造化为世界画下最惊异的感叹号;我想去西藏,用朝圣者的虔诚来感受离天空最近的圣洁与宁静;还有那如水墨画般流淌在中国版图上的乌镇周庄西塘;那威尼斯梦一般透明的如水夜色;那美国佛蒙特森林轰轰烈烈的秋天……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就像电影《第36个故事》中那样,在别人的旅行故事中,自己终究只是听众,但自己踏上旅途的每一秒,心都是为自己而跳动。我始终坚信,梦想皆有神助。当你真心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你身上散发出来的就是那种能量的振动频率,然后全宇宙就会联合起来帮助你达到你想要的东西。
如果说,所谓的不后悔就是:年少时曾经向往过的远方,现在就在你的脚下。那么旅行一定不会让你失望。就像在微博上看到的:“旅行,是一种不治之症,一旦染上,就再也无法摆脱。只有在一个人旅行时,才听得到自己的声音。它会告诉你,这世界比想象中的宽阔。你的人生不会没有出口,你会发现自己有一双翅膀,不必经过任何人同意就能飞。”
随梦流浪,我的心,已经在路上。
【供稿单位:历史学院 作者:范慧婷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艳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