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背起行囊去旅行

发布日期:2013年04月15日 15:40 点击次数:

  旅行,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理由。就像有人会因为心情好而旅行,同样的,也有人因为心情不好而旅行。旅行,本来就是一件随性的事。但是,即使如此,我们在旅行中仍会有各种各样的收获:放松身心;贴近自然;去经历、体验,提升自我,品读人生。这些也正是旅行的意义之所在。

逃离的冲动

  生活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每个下一秒都是未知的,充满着意外与惊喜。正因如此,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本应是憧憬与好奇。海德格尔曾说“人充满劳绩,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我们的生活本来就应充满诗意与期待。但是,当我们在一个地方住得太久太久,对周遭的过于熟悉会渐渐黯淡我们的双眸,尘封我们的心灵,荒废我们的期待与感动。因为熟悉,我们在渐渐失去对一座城市的体验,也在失去对生活的体验。        
  当三点一线式的生活让我们习以为常,甚至感到焦躁厌倦,当曾让我们心动的再也不足以感动我们,曾让我们悲伤的再也不足以闪动眼中的泪光,这时,一次旅行便十分有必要了。我们会感到一种发自心底的呼唤,一种逃离的渴望与冲动。我们会希望去拜访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仅仅是另一块土地、一方山水;我们会渴望去尝试另一种生活,哪怕这仅仅是短暂的。
  旅行,是顺应心底的渴望。其意义在于离开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生活,然后再带着一双明亮的眼睛、一颗敏锐的心灵不一样的归来,重新认识身旁的一切。

  自然的呼唤    

  人来自自然,最终也必将回归自然,只是方式各有不同罢了。但是,对于生活在繁华城市的我们,“自然”无疑是一个亲切而又遥远的字眼。诚然,人类是无法离开自然的,我们生活的城市虽然是人类的作品,但也处于自然之中。可是,这种“自然”并不能给予我们那种母亲般的包容,那种简单的清新,那种亲切的朴实,那种久违的真正自然的感觉。
  譬如夏日的正午,骄阳下,摩天大楼的玻璃反射着刺目的光芒,沥青路面被烤得软软的,发出阵阵刺鼻的味道。再譬如汽车飞驰,放出夸张的噪声,飞扬的尾气。每当这时,我们不禁要问:自然在哪里?这是我们所真正渴望的生活吗?每当这时,一种一直萦绕在耳畔的呼唤再次从心底浮起,由远及近,变得愈发清晰,我们顿悟,这是内心深处对自然的呼唤,是在呼唤我们回家啊。
  去旅行,是去贴近自然。哪怕仅仅是看清澈的蓝天,看苍穹下“风吹草低见牛羊”;仅仅是看涌动的泉水,看水中“深涧游鱼乐不知”。或许我们来到名山大川,仅仅是寻一株苍松,在树下细细品读一本诗抄;抑或来到江南水乡,仅仅是站在乌篷船头,随船顺流而下。
  这里的天空那么蓝,这里的水那么清。在这里,真正的自然离我们是那么近。
  旅行的意义不是拍下怎样的照片,更不是留下“到此一游”的镌刻。而是在我们所旅行的这片陌生的地方,我们会感受到一种难得的恬淡,一种内心的宁静,一种久违的舒畅与放松,一种贴近自然的回归——那是家的感觉。

生命的感悟  

  古人极好旅行,能与良师益友为伴共游天下更是平生一大幸事,“诗仙”李白自幼便“去国辞亲,仗剑远游”。此处的旅行,不单单包含游览观光,更是一种闯荡与体验,“经风雨、历磨难、思考人生”。这使得旅行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去经历,去感悟;提升自我,品读人生。
  昔日东郭子问道于庄子: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稊稗,在屎溺。在我看来,庄子所讲的“道”亦可理解为人生的真谛,古往今来诸多哲学家苦苦思索的终极命题。庄子的回答可谓是精妙至极,“道”无处不在,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鱼虫,概莫能外。同样的,人生的真谛,对生命的体悟也不出不在。这边要求我们去经历,去体验,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领悟人生。旅行,正是增加阅历的一种好方式。“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在旅行中我们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体悟了人生。
  无独有偶,东晋著名的炼丹家葛洪所著《抱朴子》载:上士得道于三军,中士得道于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超凡脱俗、求仙问道之人尚且要在经历中证得大道,我们又何惜于在旅行中经历呢?
  其实,人生本身就是一趟单程的旅行。“夫天地,万物之逆旅;光阴,百代之过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过,在这辆单程车上,我们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就要下车罢了。既然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我们何不好好把握生命的厚度呢?单调的人生薄似一片纸,而旅行积攒的经历与体悟,会使人生厚重如书,我们应努力使其厚如一部百科全书。
  天高海阔待驰骋,万里神州任纵横。自然的旅行,用足迹踏遍千山万水,用脚步丈量高峰深涧;而人生的旅行,你我已然在路上……


【供稿单位:经济学院    作者:田佳琪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友斌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