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上课听老师讲到《孟子•告子上》 的这段话,内心很有触动,就默默记下了。关于物质与精神的讨论一直都是很吸引我的话题,而古今的对比更让我觉得兴味盎然。
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好的“人爵”,这是人性的本然,也正因此我们的社会才会向前推进。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对此也持肯定的态度。古往今来,知识分子一直既渴求物质生活上的富足、优越的社会地位和名望,同时也渴望精神世界的富足和内心的安宁。刚开始的时候大家极力使得二者相互统一,当然这两者应该是可以统一的。然而,在历史和现实中,人的欲望和对世间名利的攀逐常常是无止境的。对于绝大多数来说,这种统一是一种奢望,人们常常为了生存和名利疲于奔命,而无暇或干脆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耕耘。“人爵”的诱惑性和难以把握性常常扰得人们在心灵上始终难以安宁,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交错变幻也往往让很多人身陷泥潭而烦闷不堪。
人出生后不断地社会化,与生生不息的大自然这个母体越来越隔绝,在当今社会更是明显。我们大多数时候都不会清醒的意识到自己身在何处。高楼林立的城市里,那用钢筋混凝土堆砌的建筑,正在慢慢封闭我们对大自然的感知。在这个时代,极度的时尚使人们的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敏感性变得迟钝薄弱,生活的洪流裹挟一切而去,泥沙滚滚,却又势不可挡,在网上,那各种商业化的炒作与不负责任的谩骂相映成趣。但是,我们却从中更多的感受到一种泛泛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焦虑,浮躁的现代人似乎在试图用能带来一些新意的事物来诠释社会,试图在讽刺中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
看过新版《三国演义》后,对刘备这个角色印象颇深。不苟言笑,为人君子,做人之谦逊,很是值得现代人学习!其中我个人认为最经典的一句话不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而是“天下大乱之根本原因是人心丧乱!”只有人心得到安置,这个世界才能真正得以宁静与发展。
我们说儒家正视名利,积极入世,但在根本上儒家从未把“人爵”看成人生中最重要的目标。孟子以“仁义忠信,乐善不倦”为“天爵”,“天爵”是人人所禀赋于上天的,是人人本在内有的,只有我们去从事反省修身实践,就可以不断提升我们的“天爵”,从而获得内在精神上的无限富足和愉悦。《孟子•尽心上》所言“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也是这种精神境界。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这句话仿佛正印证了现在有些大学生在向社会融入过程中的不健康成长,为“人爵”而修“天爵”,这本身就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这样修的“天爵”几乎已是畸形的了。长此以往,社会是否会变得畸形也不得而知,但是,这一定是一个值得忧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