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乔山游记

发布日期:2013年03月25日 10:53 点击次数:

  早就期待着再次拜访乔山了,今天终于得了机会。天刚蒙蒙亮便起床,也顾不得洗漱,穿了一身旧时校服,着一双最破的鞋便和一位朋友向着那风尘之旅出发了。
   知道了结点的旅行,似乎不能像最初那样令人憧憬,但如果说二月末的春天还睡眼迷蒙,那今天的春便可以说是热烈而奔放了吧。不同的景观自然也有不同的心情,我也似乎有什么东西遗忘在了那里,迫不及待的要把它找寻。
  游子归乡应该带着这种心情吧,期待着一种别致的变化而实际它仍是四季的常态,熟悉单调,却不失亲切。三月末的今天没有太阳,天有些灰,而这样的天气是极适合出行的,不冷也不热,只需带了足够的水和食物,以及好的心情就够了。
  生硬的柏油路自然没有泥土那样让人觉得温柔,那路边的绿化带虽缺少一种朴素和自然,却也不失娇艳迷人,尤其是那些昂着头的月季花,像是一团团热火燃烧在绿色的背景上,犹如一颗颗跳动着被托起的心脏。法桐的身上总是带着一片片将落的树皮,它似乎总愿意穿新的衣服,却又不肯一下子把嫩的肌肤全都展现给人看。柿子树则完全不同了,他这一生就只喜欢一件衣服,在它很小的时候就穿了,好像这么苍老而丑陋的纹饰让它显得更加成熟。
  终于走出了城里,那因昨夜的雨打湿的柔软泥土是对我那双稍感疼痛的脚的清新慰藉。没有林立的高楼,有的只是低矮的村落,走在路上的是表情与他们衣着一样朴素的农人,或许家人的平安和好的收成便是他们最真切的愿望了。路还是原来的路,却稍微觉得有些陌生,好像少了些什么,又多了些什么。一想才发现确实是这样,少的是一些鹅黄,多的则是满眼的绿色和路边各色的花儿。红的,黄的,蓝的 还有淡紫色的,只是我不知道它们的名字罢了,也不知道它们是何时钻出了地面。可以确信的是它们此刻都站在路边热情地迎接我这位客人,眨动着眼睛,晃动的花枝似乎在向我招手。
   我们又看到了先前看到的那座小山丘,我先前便认定它只是一个大一些的土堆,算不上什么山,也就没有要上去看看的兴趣。而此刻有人却说,上去坐坐吧,就当是途中休息。我没有拒绝,就一起顺着一条曲折的小路直到顶上,在那里我发现一座“峡谷”,两侧是高耸的峭壁,下面则是石堆,还不时有石块从两侧滑下,在谷里弄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响动。我自然没敢扶着岩壁走,生怕突然掉一块石头落在自己的脑袋上。里面是极大的风,地上没有什么植物,只有一些在去年就干枯了的蓬草。还有就是一些开着小黄花的苦菜。令我惊奇的是在这高谷里,我竟看到了一只蜜蜂,不禁惊奇,它究竟是凭什么确信在这里有花儿。我抛了一块石头在远处的陡崖上,又引起一连串的滑落,真是险啊,便想起李白的蜀道难来了。
  离了那山丘,我们继续按原路走,路两边的杨树长的如此高,如此整齐,风摩挲着树叶,让人觉得自己好像是站在了两道望不见边际的瀑布间,而这绿涛正要将自己吞噬。到了,终于到了,我不禁心情激动起来,而山脚的树林如此茂盛密遮住了我的视线,山也完全变了面貌,我记不起先前究竟是走的那条路,反正最终是要到山顶,向着山顶就是了,不过路还是先前的好,循着自己以前的足迹,这样更亲切些,就感到有些遗憾了。在这不算陡的山坡上,有山下农人种的小麦和棉花,只可惜,山地自然不宜种植,小麦比山下的要瘦很多,棉花在十几处播种,也就只有一两处能生的处几株黄弱的幼苗。
  站在高处,向下眺望,才稍微辨出以前走过的路径,早已是另一副样子了。这条不足半米宽的小路是什么时候踩出来的?有谁知道呢,大概在很久之前一位牧者,或是一位拾薪者在这里留下了一串脚印,之后又有无数的人沿着他的脚印,于是一条小路便清晰可见了。我怀着感激之情,欣赏着那些不知名的花草,一直到了半山腰。路边的石头一直保持着那个姿态,一坐就坐了几万年,甚至更久,我掀起了一块石头,那原本躲在那缩成一团的老鼠此刻都醒了过来,自去寻一个荫蔽处了,我想以后再没人会来动这块石头了吧,而我一下子就出动了足以让一切肃穆的万年,心中有些罪恶感,于是又把那块石头摆回了原来的姿态,就当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吧。
  在半山腰处树木是最茂盛的,却没有平原上那般高大。它们大概永远都长不大但却长得很结实,斜斜地长在那里。一阵鸟鸣打破了山中的宁静,我也因为高兴,吹起了小曲,却无端觉得好像会有一位拄着拐杖的白须老人突然出现在我面前,埋怨我打扰了他的休息,我也就不吹了。
  山越往上越陡,须手脚并用了,一抬头,我看见了山顶了,而树木也就此止步,它们大概受不住削过山顶的大风,抑或是游人们为欣赏远处的风景而把它们尽斫去了,此时只剩了些野花草和低矮的荆子丛了。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在这我历尽了辛苦才攀上的山巅竟有几堆牛粪,真搞不懂,那头牛究竟是如何能到了这山顶,到了这接近荒芜的最高处又是为了什么,又不禁想起乞力马扎罗山上的豹子来了。
   站在山顶我向山下望去,一切都变得渺小,以至于我要用“一个移动的点”来形容那个山下那位挑水的农夫。远处朦朦胧胧地起了雾,风在这山顶似乎也大了许多。那里本有无数无名的石头,此刻却都有了主人,在那些稍平整的石面上,是一批来玩的学生刻上了自己的名字和到这的月日,好像这就是自己来过这里的永久的证明。也有男生把对自己心仪姑娘的誓言刻在了石头上,但愿这承诺能像这山一样稳固吧。我也想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这,可终也没有找到一块属于我的石头,便也放弃了这个念头,而风雨终将会把它消磨去的,这山包容了我的足迹,它早已记住我了吧。
  再走到那最高处,四四下望了一圈,便动身向下走了,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这确是真的,路上那些碎石子总窥伺着某个时机让你滑倒,你也只好蹲伏了身子,先用脚尖去试探。山脚那棵孤单的梨树,灿烂地开了满树的白花,用不了多久就该有青青的梨子挂满枝头了。
  穿过脚下那片坟茔,走到大路上,我回头望望那山,它就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我终于确信,我并没有遗失些什么东西在这里,只是我把这山看作了一位值得敬仰的朋友,那里有我的记忆,而我终将还会再来探望他的。
 


【供稿单位:信息学院    作者:刘健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君霞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