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断想
发布日期:2013年04月02日 18:27 点击次数:
一年一度,又清明,远方亲人,再相聚,只为共同的祖先。捧一把新土,奉几叠瓜果,插几幡纸穗,逝去的人静静安躺,活着的人缓步彳亍,就算未曾谋面,但我依然心存虔诚。山岗间,沉默的墓碑如柴扉紧闭,风雨不归,在阴阳交汇的野地居住着我的先人。
驻足坟茔前,馨软的春风拂过发际,一场心灵的无声交流进行在青山古藤间。所有活着的人的点滴企昐,数重牵挂,都细细密密地渗入脚下的大地,去寻找先祖的气息。这片墓地是我梦想的花园,是我悲伤的归宿,是我思想的终极。怀揣悲愁的思想者,就这样静静躺在山岗,让后人凭吊。一张纸钱、一柱香代表寂寞与思念,让沉痛与哀戚、浪漫与幻想植入春天的土壤,希望在田野铺展,那些忧戚的花朵并随阳光而动。生命在周而复始中老去,生命又在周而复始中重生。一个人一出生便掉入自己的渡河中,一生都在挣扎,身后的轨迹只能是一圈圈荡去的涟漪。但如若不去尽力挣扎努力,那我们的生命也只能是一潭死水,空寂腐臭,因而生命的魅力浪花在于不停地挥舞双手的努力。从身旁的映山红中尤可听到花开时空灵的窸窣声,那是清明时节生命温馨的呢喃低语,但怅然若失、无从寄托的感觉却注定是清明时节永恒的主题。金庸有言:“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此言虽有失偏颇,却同样滴水藏海。蜉蝣一日一生,你我一生一日;看朝暮异景,一日足矣。
又是一年清明雨上,又是一年春华尽。
离家许久的我开始淡忘了那片斑驳土墙,淡忘了那扇旧木窗,淡忘了那毗菜绿,那片花黄。淡忘了那竹林中稻草编制的秋千,淡忘了那缕缕升起的炊烟,淡忘了那些鸡鸣狗吠的声响。我以为我淡忘了,淡忘了那所老屋,淡忘了老屋前望着远方的白发老人,她的视线的方向,是我十几年来放学归来的地方。又是清明之前的周末,我若还在家乡,今晚又能吃到祭祖归来的家族团圆饭。
清明雨上愁断肠,梨花雨凉思故人。不知道那屋旁的老梨树是否还在,曾经在那里看过花落,听过鸟鸣。不知道,那屋后的槐树林是否还在,曾经在那里嬉戏打闹,捋下一把洁白素净的小花放在嘴里细细咀嚼,品味那淡淡的幽香。岁月流逝落下明媚的忧伤,眼角的沧桑控告时间的强大,这在这样的一个节日里,我们终于有时间好好审视那些过往。春天的气息,生命的情怀,每到这个时令便来得浓烈,借着雨势,使人的情感得以抒发。原来,上苍也有流泪的时候,那淅沥沥的雨,是因春的临近喜极而泣,还是因为感怀光阴苦短而发伤情?天与人的合一,自古有之,人类早就把自己的灵魂交付给了天地。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不管是传承文明、对先祖的祭奠、恪守孝道,还是期待一次隔世的对话,清明就这样淡淡地走来了。我们逐渐长大,但在渐次老去的怅然里,有些故事却开始变得清晰。清明,是自然生命的一种炫美景观,被诗人赋予了万般迤逦的意蕴,黄土堆里安眠了多少年的亲人们,等待了漫长的冬日,或许就为这暖暖的春光与后人的敬仰。
一烟春韵两闲愁。望着朦胧中浮现真实,感慨原来这一切都不从改变,改变了只不过是景色,唯一不同的是这曾经的过往没有了旧日时光里的那些人。
清明节令的愁绪从历史深处悄然走来,思回远方,不禁想到没有比枫桥更波澜的心情,摇荡清秋的月亮,空寂姑苏城外的钟声。登科未第,渔火含愁对眠;残月升起,霜冷孤舟闻啼。阴云叨扰的张继千年后追寻不到他的踪迹,但诗句却散落失意者的大地,浇开枫桥的意境。赏花三月之时,花萎凋落之状却总萦绕我的心头,让我觉得唯美生命终会陷于凋谢枯萎。而在我们日复一日的奔波操劳之间,在我们青石麦浪般的足迹呼吸间,我们一天天老去,当又一个春天开始,我们却已尘归大地,下一个清明,我们的后人也会在我们茔前低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但生命,也就这样一代代延续,直到灵魂与大地的永恒相接。
【供稿单位:政管学院 作者:黄志武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诗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