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看透平凡——平凡但不平庸

发布日期:2013年04月03日 18:53 点击次数:

  路遥在随笔中曾写道: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而《平凡的世界》正是在这样一种精神内核的支撑之下的产物。《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在颁奖典礼上,路遥先生说:“我们的责任不是为自己或少数人写作,而是应该全心全意全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我国各民族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壮丽的生活,也用她的乳汁育了作家艺术家。人民是我们的母亲,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常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在人民主体意识的支撑之下,正如书名一般,没有英雄伟人,没有丰功伟绩,有的只是再也平凡不过的普通劳动者。但也正是这些人塑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推动了一个时代的进步,人民就是历史的主体,时代的弄潮儿。
一本为普通大众创作的书
  我认为《平凡的世界》是为普通大众创作的一本书。小说以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这一时间段,即1975年到1985年十年的时间作为创作背景,以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通过描写中国西北部的一个普通农村中各个阶层人民的生活图景,例如生活与爱情、劳动与人生、改革与发展等,向我们展示了一群普通人的生活,展现了几代人在改革与发展大潮的裹挟之下困苦与拼搏奋进的过程,细腻的展现了普通人的思想感情,向我们描绘了城乡生活的巨大变迁、农民的历史命运的变化,以及一种无比坚强的意志和生活下去的极大信心。正如书中所写道的: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
一部现实主义力作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首先小说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过程极具现实性。1976年中国文学创作进入了新时期,这一时期内“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兴起。但也存在着大量的不足,就像路遥在小说中写道的:“四人帮”垮台以后,中国最为瞩目的现象之一,就是文学在社会的大爆炸。一时间,有志于此道的人多如牛毛,文学作品数量逐年骤增,犹如决堤洪水,中国眼看就要成为文学的超级国了。就是在这样一个时期《平凡的世界》诞生了,现实主义的写法,深刻的人性意识与悲剧意识,让它注定成为了一部不朽的著作。
  《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再现了1975—1985这十年间农村、工矿、城市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这一时期又正好是中国转型的前奏期,各种政治事件、社会事件十分密集,在创作的过程中,路遥翻阅了大量有关这一时期的各种资料。这就奠定了整篇小说是以当时真实的历史背景作为基础,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作为转折的。有关于阶级斗争的深刻描写,以小见大,从双水村看到了全中国。责任联产承包责任制、大跃进、人造卫星的发射、周总理的逝世、粉碎四人帮、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区的开放、政坛的变化都在小说中有所展示,让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又再一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小说以陕北的语言、风俗、建筑等为背景,是黄土高原地区的真实再现。小说中所体现村民中的感情纠葛、邻里纠纷、农民的小农意识、官场变幻等等都是那么的真实。
  其次,现实性体现在农村题材上。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也一直是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路遥的这部小说,百万多字也正讲述的是双水村中农民的故事。路遥出身于农村,对于农村也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因此在改革发展大潮之下,这部植根于农村,描写农民生活的小说更具有一种现实意义。
  再次,现实性体现在人民的题材上。孙玉厚一家无疑是中国西北地区在改革过程中走向发展的缩影。不论是从贫困走向富裕还是在富裕中突然贫困,这始终没有改变家人之间的那种和谐深厚的关系。而孙玉厚老汉对于儿子的爱也是所有父母对孩子的爱的最深沉的表达,当所有人都为儿子的砖厂欢呼,他却在为儿子担忧着前途、毅然帮助儿子拿出一千元渡过难关。
一部深触心灵的小说
  本书的名字为《平凡的世界》,这正有着一种洗尽铅华、繁华落尽、经历过世事变迁之后,来重新审视这个曾经走过世界的一种感受。是的,没有崇高,只有平凡,但却不平庸。但是,当无数的平凡汇集起来的时候,这力量却是伟大的,无坚不摧的。
  “不过,细想过来,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因此,大多数普通人不会象飘飘欲仙的老庄,时常把自己看作是一粒尘埃——尽管地球在浩渺的宇宙中也只不过是一粒尘埃罢了”。
  正如少平,他在自己的世界中与命运、与现实进行了无尽的抗争,但他的每一步却走得踏实而维艰。少平作为《平凡的世界》中的男主角,是路遥在这部小说中所塑造的典型人物。而他的成长历程亦可以看做是在那个时期中国处于生活最底层的农民青年的奋斗史。他身上所体现的巨大矛盾性,使他性格充满了张力,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现实着却又充满着理想的血性男儿的形象。他身上似乎体现了所有人的优点,作者也正是通过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特定时期内人的社会本性。 
  首先他作为是苦难的承担者的角色。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子弟,首先它的物质上是匮乏的,但物质上的匮乏同时也带给他精神上的巨大折磨。我还记得在学校吃饭时的景象: 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雾的的大院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混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下来。作为一个孩子,在他本应无忧无虑的时期,但命运从一开始就没有给他这个机会,贫困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确,也正是因为贫穷,也使得少平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本质,也使他坚定了要出人头地的信念。
  其次在人物形象中,他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奋斗者的形象出现的。“现在正当年轻气盛,他为什么不去实现他的梦想呢?哪怕他闯荡一回,碰得头破血流再回到双水村来,他也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聊以自慰了。”他为了梦想,为了自己的追求,他认为活着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为了钱,他不断地在摆脱农民的狭隘性,放下了教师职业的矜持去黄原打拼,从揽小工抗石头开始了他人生真正意义上的起步。工作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三天下来他的脊背就被压烂。他无法呼和目睹自己脊背上的惨状,只感到象带刺的葛针一般。两只手随即也肿涨起来,肉皮被石头磨得象一层透明的纸,连毛细管都能看得见”。当巨大的石块压在背上让他几乎喘不过气,当一切理想与希望视乎都变得苍白无力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过在自己的世界中战斗。
  他有书籍,每当身心俱疲,捧起一本书细细的品读,当他为书中主人公命运的沉浮感慨时,在他的心中已萌生出一种巨大地信念,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有爱情,不论在多么困苦的境地,只要想起晓霞,他就觉得温暖,就又有了十足的冲劲。也正是这种苦难流浪的生活,让少平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未来有着更深的憧憬。少平是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喜欢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男人的气息,喜欢他心中从来不曾磨灭的希望之火,喜欢他坚定的信念和勇敢走下去的勇气。正如金秀所说,他强健的体魄,坚定深沉的性格,正是她所倾心的那种男人。
  但我更多的是心疼,因为他还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他敢于跳出世俗的观念,不卑不亢地接受高干子女田晓霞的爱。但即便命运已经给了他各种的不幸,却仍然还继续打击着这个青年。在铜城掏煤的日子虽然苦,但他有信念——要给父亲盖新窑洞,要打一孔双水村最气派的窑洞。所以在大的苦难他都能忍受,但晓霞的突然去世,却让这个坚强的男子汉的心底垮了。在故事的开始,我就想象着晓霞和少平的结局,看到最后,我泪如雨下,生活已给了他足够的折磨,却还要让他承受这般的痛苦。“孙少平双手蒙面伏在茶几上,泪水糊满了手掌。他浑身酸痛、疲惫不堪。似乎不是火车载着他,而是他拖着火车向省城飞奔”……路遥让晓霞死在了洪水之中,也抹杀了自己的幻想。他舍已救人却给自己五官正常的脸上留下了一丑陋的疤痕“那道可怕的伤疤从额头的发楞起斜劈过右眼角,一直拉过颧骨直到脸颊”。但随后秀像阳光一般的出现了,他却并没有接受这份爱……
  作为一个平凡的农村青年,他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他的成长过程就是一部奋斗史,充满着血泪与不屈的意志。
  命运总是不如人愿,当往往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生活就是一个历练的过程,不论遇到多少苦难,只要心中的希望之火不灭,一切就都有希望。

【供稿单位:信息学院    作者:韩超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帅领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