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怒放的生命

发布日期:2013年03月04日 16:55 点击次数:

  开学之初,学校召开新学期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新学期工作,校党委书记李守信主持会议并讲话,校长徐显明作主旨讲话就学校2013年学术与行政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本文针对徐校长的讲话谈以下几点学习体会:
  徐校长在新学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洋洋洒洒上万言,笔者从网上原原本本读过文稿之后,感觉这个讲话份量很重、很有气势,有一种“怒放生命”的春天气息。


 “两个好消息”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山东大学目前所取得的可喜成就(或者说是阶段性巨大成果),是在100多年历史底蕴的根基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速发展的结果。“两个好消息”从正面反映了山东大学的“绿色GDP”增长情况,说明山大的历史得以弘扬,证明了我们正处在现实发展的快车道上,证实了“山大是近几年大陆高校发展速度最快的大学”之评价。
  徐校长在讲话中说,从春节前到现在学校有两个好消息。第一个好消息是2011年度科技论文收录排名,我校从第一次公布的列全国高校第8位更正为第7位,这个位次是山大有史以来最高的一次排名;目前我们SCI论文的篇数已经达到了2073篇,首次超过了二千篇的大关。第二个好消息就是在学科评估上打了一个“翻身仗”,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成绩:山东大学有两个学科进入了全国的前三位,三个一级学科进入了全国的前五位,现在我们共有10个一级学科进入到了全国的前十。
  这两个好消息表明我们的办学理念、我们这四年来的发展战略经受住了检验。特别是“学术振兴行动计划”自2009年实行以来,使学校的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学术指标、国际影响力和国际交流的能力等核心竞争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取得了巨大成就。大学是常新的,对比山东大学“历史上的今天”就会发现,山东大学的快速发展,犹如儒家经典《大学》所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发展硬道理,年年有喜讯。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的逻辑也应从哪里开始,但历史本身包括无数的细枝末节和偶然因素,逻辑则以理论形态把握历史及其规律,逻辑对历史的“修正”就是舍弃那些细枝末节而抓住主干和本质的东西,没有这种“修正”就不可能正确地把握历史。有鉴于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山东大学,结合当前和长远,提出了坚持走内涵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道路,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发展战略,着力体现德性、思想性、创新性、特色性发展特征,全面实施学术振兴行动计划,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的发展目标而不懈努力。笔者认为,以上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展特征、发展目标,充分体现了山东大学未来发展的主干和最本质的东西,体现了山东大学的内在“逻辑”,体现了山东大学的“科学发展观”。


 准确把握中国高等教育的阶段性特征

  徐校长在讲话中鲜明地提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三个阶段性特征,准确判断和把握中国高等教育的阶段性特征,对于做好山东大学2013年乃至今后若干年的各项工作至关重要,这体现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观和历史观。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对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是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正如邓小平同志及时提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中国高等教育的三个阶段性特征的判断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方法。徐校长指出:质量与公平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理念上的最重要的阶段性特征,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把握;排在第二位的阶段性特征就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认识特别是规律性的把握在深化;高等教育的第三个阶段性特征表现为:改革正在指向体制机制的核心,即大学的改革也进入到深水区。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毛泽东说过人的正确思想,只能是从实践中来。对这三个阶段性特征的准确判断和科学认识,既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是我们向世界一流大学进军的理论基石和重要依据。2010年国家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起点;2011年山东大学庆祝了建校110周年,这个建校纪念是山东大学发展的新起点。从2010年特别是2011年以来,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阶段性特征有了越来越清醒的认识。所以,我们要准确把握已经变化了的校情及影响我们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的阶段性特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山东大学安排部署2013年乃至今后若干年的各项工作,都要从中国高等教育的阶段性特征这一背景出发,从这一背景出发就是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就是山东大学以实践为基础的追求真理与实现真理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四句话”的基本思路与“十项”重点工作

  徐校长用很短的四句话概括了今年工作的基本思路,用很长的篇幅梳理了2013年的十项重点工作,重点工作又有具体而详细的工作要点。一口气读完,很难全部记住。笔者认为,学习学校新学期工作会议精神,不需要很高的“智商”,不需要人人全部记住纷繁复杂的“十项”重点工作。在准确把握中国高等教育的三个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与本单位自己本职工作直接有关的内容要“精读”,与自己本职工作有一定联系的内容可“粗读”,与自己本职工作有一定距离的内容可“略读”。该了解的要了解,该把握的要把握好,该付诸实施的要积极行动起来,心动不如行动。
  徐校长在深刻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按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和促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要求,提出了“提高质量、抢抓机遇、创新体制、深化改革”的工作思路,并对青岛校区建设、深化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全面改革等2013年新学期的重点工作作了部署安排。徐校长还特别强调了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最艰难的工作”和“龙头工作、头号工程”。“四句话”的基本思路与“十项”重点工作,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可能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使我们看到了山东大学向前发展的矛盾和动力、机遇和挑战,看到了山东大学蓬勃发展的勃勃生机,让全校师生员工和关注山大发展的广大校友们感到山东大学的春天真的要来了。
  学习贯彻学校新学期工作会议精神,一定要与自己的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工作研究,促进工作创新,依靠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做好本职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作为党校工作人员,学习贯彻学校新学期工作会议精神,就是要以《中共山东大学委员会2013年工作要点》和《山东大学2013年学术与行政工作要点》为依据,认真研究和筹划本年度的干部教育培训(轮训)和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训工作,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龙头工作、头号工程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徐校长指出,虽然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离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距离,但是和五年前相比已经有了质的变化,有了长足发展,包括诺奖获得者加盟、新增四位院士、引进近三十位特聘教授及人文社科一级教授等。今后,我们要坚持培养和引进两条腿走路,继续改善现有的师资队伍结构。今年学校准备采取一些实质性的措施,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水平结构。他说,目前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到改革的深水区,这个深水区实际上就是人事制度。在师资队伍、管理队伍、教辅队伍这三支队伍中,教师队伍是核心,也是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核心。所以,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是大学的龙头工作、头号工程。
  浏览“校长在线”上的讲话文稿就会发现,徐校长提到最多的就是有关师资队伍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问题。他在以往的讲话中先后提到过“教授就是大学”、“学生就是大学”,但是回避“校长就是大学”这一命题。其实,“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经常见诸报端,耳闻于会议,践行于学校。蔡元培先生1916年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的时候,在欧洲有一个评价:“在中国还见不到一流的大学,但是我们已经见到了一流的校长”。社会公众普遍认为,办好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位好校长和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前者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后者是办好学校的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大差距就是师资队伍水平的差距。要想办好一所大学,就要招聘到最优秀的教师并让他们在你的大学愉快地工作和生活,通过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留住那些真正在事业上有追求的优秀人才。为此,各高校都在花大力气、出奇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包括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等各种办法。徐校长早前提出的“一把椅子的理论”就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理念。大学校长不仅是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直接责任人,更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同时也是学者教授的代表、行政管理团队的代表。山东大学历史上的几次辉煌时期,都集中了当时中国最好的大师级人物,这无不与时任校长的作用息息相关。山东大学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徐显明校长、李守信书记在山东大学形象宣传专题片《为国育贤》中作了概括性阐述,充分体现了我们自己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该片在央视播出后引起广大师生、校友的良好反响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一流的校长+一流的教授+一流的学生=一流的大学。在这个等式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人”,包括校长、教授群体、学生群体、管理队伍和教辅队伍;其中校长是领导,教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是服务者;校长、教授、学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人”的要素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核心要素。校长在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体现的是号召力、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教授、学生等共同体现着一所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与协同创新能力。
  “人”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而一流的人才是第一资源中的源泉。“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笔者认为“一流的人才”就应当是哲学上讲的“历史人物”。历史人物能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
  一流的校长、一流的教授、一流的学生,就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好的大学是由无数美妙的故事组成的,《听山大故事、做山大才俊》讲述的就是山大历史上的著名校长、大师级人物和在校生求学时的美妙故事。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供稿单位:党校    作者:白向忠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