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心灵
发布日期:2013年03月11日 13:40 点击次数:
我读书不多,知道的作家不多,熟读作品并深谙脾性的作家更是少之又少。再加上中国的男权主义传统,女作家更是凤毛麟角。而于毕淑敏,是我接触的稀少的女作家中唯一有一些浅薄了解的一位。所以谈不上最喜欢,只能说相对比较了解。
我第一次接触到毕淑敏是在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我的五样》,她以真诚恳切的语气叙述了她在一次心理测试中思考纠结的全部心路历程。这个心理测试要求被试者选出自己最心爱的五样东西,然后按其重要性一一舍去,最后留下自己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样。被试者在阳光、空气、水、鲜花和笔中一一做出艰难的抉择,然后亲手将自己的心爱之物一一排除,最后剩下的一样是——笔。象征生命存在必备条件的阳光、空气和水被排除在外,作为浪漫主义代表的鲜花也在作者的艰难抉择之下变成了身外之物,最后赫然留在纸上的是简洁而挺拔的一个字,那就是笔。是的,身为作家,笔是饭碗,是武器,更是毕生挚爱的劳动和神圣的职责,是可以不顾生命而全身心挚爱的比生命更重要的存在,其中大有舍生取义的大义凛然。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个平实而有力的结尾:
人在清醒地选择之后,明白了自己意志的支点,便像婴儿一样,单纯而明朗了。我细心收起自己的那张白纸,一如收起一张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桨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
读完此篇,感觉自己也在文字的引领下与自己的内心展开了真诚而艰涩的对话,进行了这样一次艰难而深刻的旅行,而需要得到的也是那样一张人生旅行的船票。语文老师上这一课的方式很特别,她没有按照常规的学习流程让我们读课文讲解赏析之类,而是让我们亲身模拟这样艰难取舍的过程,这样远比背课文之流对我们的作用更大。其实这是可以应付过去的一个流程,因为这个过程的确太过严肃和艰难,对习惯了戏谑的90后来说,如此真诚严肃认真的剖析自己着实是一种煎熬。但是历经艰难险阻得到的果实却是终生受用的财富。所以左右权衡,这样短暂的煎熬是值得的。我选择了勇敢地直面自己。过程确实艰难,还记得当自己无情地舍掉挚爱之物是近乎绝望的抽泣,可谓切肤之痛、剜肉之疼。被舍弃的几样现在记忆已有些模糊,但那最终赫然留在纸上与我同在的“成果”却将伴我一路前行。
还依稀记得,在那次令我泪流满面、寸断肝肠的抉择之后,我决定直面自己的内心,而且要以一种更庄严地方式昭示自己的理想。就这样,我用情真意切的演绎在全班同学面前,勇敢而坚定地昭示了自己。就如当众求婚要比私下表白更能表现男孩的勇气和真情,我的爱有了众人的见证,就变得更为坚贞和可贵了。直到现在同学聚会,同学还会经常提到这件事,这近乎成为我滑稽却可敬的标签。可见他们的印象之深刻。而于我,便又如一次新生,未来的路变得如此澄明而简单。
是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可窥百态人间,可览万千风景,可阅人情冷暖,可学一技之长,可得立身之本……至此,自己的心也变得如此纯净明朗。在此获得了人生的启迪。
毕淑敏是一名内科医生,而后来学了心理,成了一名心理医生。因为透彻地研习人体,所以谙熟人体,因为涉足心理,因此对微妙的心理也了如指掌。医学的目的是拯救身体,而心理学是为了拯救心灵。因此她会选择一种令人身心愉悦的方式娓娓叙说,令人如沐春风,如雨霖甘露般心旷神怡,受益匪浅。而我最初的梦想是当一名心理学家,后来机缘巧合来到了医学院,将成为一名未来的医生。相似的职业经历,让我对她有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感,因而怀着特殊的亲近感来感悟另一颗心灵的跳动。
最近刚读了一本她的书,叫做《蓝色天堂》。因为幼时读得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世界》,因而在心中充满了对蓝色海洋的向往。人到中年,决定圆了自己幼时的梦想。因此于08年乘坐日本的“和平号”历时114天在蔚蓝的大海上昼夜兼程了5万多公里,饱览了最壮观的景色,穿越了最险恶的风暴,一寸寸挪过了最艰苦的航程,一分分领略了最苍茫的海天一色。她将浩瀚博大的海洋定义为蓝色天堂,而这次航行就是与天堂最美妙的邂逅。
升入大学以来常常思考,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脚踏实地的努力,是天赐良机的运气,还是一颗随遇而安自由旷达的内心?没有了高考指挥棒的指引,突然发现自己没有了方向。这时,想到了一个词,叫做理想。虽然理想不是必须有,但有了理想的指引,生活就会焕然一新。而毕淑敏为了儿时看似天方夜谭的理想,花掉了自己半生的 时间,做了这样一件让自己不后悔的事。这样的勇气和胆量值得我们佩服。
关于旅行的意义,作者在书中已有了明确的阐述,虽然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通讯便捷化的大背景下,旅行已几乎成为人在自我实现领域最高的需求。因此此类的书籍和相关作品也充斥着市场。当温饱等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便开始追求更高生命享受和精神境界。我一直认为,少不远游。大地的杰作,历史的积淀,必须等我们阅尽人间沧桑后,方可细心品味它的灵魂,认真体悟它的性格。所以,看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行者无疆》,同样是关于旅行的著作,同样是中国当代文学界的巨擘,同样充满着对世界和中国的认识,同样富含人生哲理。不同之处在于毕淑敏是跟随船队的被动航行,而余秋雨则带着对世界和中国历史文化的追问进行着主动探索。相比而言,毕淑敏的文字总给人亲切的感觉,如听不厌的母亲的唠叨,如妈妈做的永远美味的饭菜,如中国人心中对家浓浓的眷恋,总而言之就是温暖。而余秋雨的文章,当你老年时,一定会有新的感悟和发现。字中则更见学者范,逻辑更为严密,观点更为鲜明,因而批判性更强,更加棱角分明。尖锐的棱角必然会造成一部分人的不适应。当然二者语言的优美性是毋庸置疑的,否则也不会如此迎合大众口味。读余秋雨,总让人有一种像做高数题,调动所有脑细胞,艰苦卓绝地思考的感觉;而毕淑敏就像语文课,轻松却回味无穷,终身受益。
在上学期的考试周里忙里偷闲地读了《蓝色天堂》,相比于枯燥乏味又艰涩生僻的高数和化学,读此佳作简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精神盛宴。最近看了《少年派》,同样是一个关于海洋,勇气,智慧,还有人性的故事。是直面心灵还是巧以回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供稿单位:医学院 作者:杨红霞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赵静 文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