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最本色——“土”
发布日期:2013年03月17日 11:20 点击次数:
追根溯源,中国人的最本色是“土”,这不是一种蔑称,而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或者有人会说“土”是用来形容乡下人的,这里我想说的“土”,不是形容词,而是名词。中国人的本色来源于可以耕种的“土”,体现着“土”所赋予的内涵。可能有人说城市人不耕种,不会有土的特质,但是我们必须牢记,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来源于农业的耕种,所有的城市都是在农村的基础上形成的,即使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人们根源性的东西是很难改变的;即使改变,也只是浅层次的、少量的、可以忽略不计的。
中国人土的特质是因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社会的基层也就是一贯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乡下人每天与土为伴,拖泥带水讨生活,面朝黄土背朝天。土是乡下人一辈子的依靠,他们安土重迁,一亩三分地便可以祖祖辈辈生活下去,每天在土地上干活,就像费孝通所说“半身插入了土里”,种的不仅是农田,也是自己的人生,历史也就这样从土里长出来。土在乡下人的心中是神圣的,“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同时土是不能流动,因为土,人们开始小范围的定居,形成部落,世代传承,空间上的亲密性无形之中就赋予给人们“土气”。
在我看来,土气是中国人曾经最宝贵的气质。这种土气首先教会人们定居,以土为生,“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时变态”,定居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谋生,开启人类文明的第一步。并且由于土地的容量是一定的,世代的传承中必定会有优胜劣汰,在此仿佛与西方的物竞天择理论有相似之处。再者,定居之后人与人之间的熟悉感是土的最大贡献。定居之后的社会是“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每个人一辈子的活动范围就是这个小小的定居地,每个人之间都会非常熟悉,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的眼中长大的,在这个社会中没有陌生人。这样的社会中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信任感,或者说“规矩”。这样的社会不需要现代意义上的契约去约束人的行为,每种正确的行为都是应该的,这也是人们的共识。这便是“土气”的特色,也是我们的最本色。
社会的急速变迁,使我们的最本色已经蒙上了很厚的尘埃,这些尘埃也诱导出了现代社会所谓的法律。这或许可以说是一种悲哀,但是除去尘埃,回到从前,几乎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供稿单位:政管学院 作者:左晓青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艳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