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字下乡
发布日期:2013年03月18日 18:58 点击次数:
“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费孝通如是说。现在中国社会的基层是否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不敢冒昧下结论,但是文字下乡早已经在广大农村展开。
文字下乡,美其名曰是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中国广大农村的现代化。在我看来它是破坏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工具,在改变乡土社会所特有的“熟悉”。
正如费老先生所言,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上讲,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不需要文字的。从空间上讲,乡土社会中没有需要文字的环境,因为乡土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所有人之间非常熟悉,熟悉到不需要使用“贵姓大名”。他们彼此相互了解,彼此一起生活,彼此间也有一种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看得懂的语言,所谓的特殊语言,就像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一些特殊的语言。乡下人没有知识,往往会被称为“愚”,这是一种极其自私的评价,因为乡下人不是没有能力去学习知识,只是缺少学习知识的环境。就像城里人并不认识一些农作物般,不是没有认识的能力,只是在他们生活的环境中从未见过。再者,文字的功用是有限的,有时候它“所能传的情、达的意识不完全的”。文字的使用通常需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也就是通常需要附带一些表情、语调等来保证文字的不走样。所以,空间上文字没有必要在乡土社会中存在。从时间上来讲,与动物的直线生活不同,人们的当前不是直线而来的,而是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或者说是社会的遗业,我们的文化。因为我们人可以通过学习和交流,获取其他人的生活经验,所以文字可以帮助文化的传承。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生活是定型的,人们有着深入生理的简单的生活节奏和简单的生活经验,代与代的传承不需要太多的文字来点缀,其实也没有太多的东西需要传承,因为一切都是简单且简单的。
文字的根也不在乡土社会,最早的文字是“庙堂性的”,所以从一定角度来讲乡土社会与文字是天生有隔膜的。至于文字下乡的现实,可以说减少了农村的文盲,使乡下人摆脱了“愚”的称谓,但是那些乡土社会中最淳朴的东西也在逐渐消失。
【供稿单位:政管学院 作者:左晓青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齐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