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网络体”不断演变折射“心灵的飘泊”

发布日期:2012年12月28日 09:21 点击次数:

  继“凡客体”、“咆哮体”、“甄嬛体”等网络文体走红后,“元芳体”近日迅速蹿红网络。它以250多万的讨论量,雄踞微博话题榜首,在各大网站的论坛里,经常见到以“元芳,你怎么看?”开头的回复帖。
  元芳体,在创新的基础上,和以往的网络体异曲同工。网络体流行体起始于2006年的“梨花体”,通过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的检索发现,从2006年至今年8月,先后流行并被纸质媒体报道的网络流行体接近40种。
  不断变化的“网络体”背后折射了什么?笔者以为这是一种现代生活着公民“心灵的飘泊”。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在现代物质日益发展过程中,人们普遍感到焦虑、失望、无奈,而社会负面现象的消极影响,造成了人们对文化、信仰、文明、法制、道德、人格、安全、感情等缺失,人们思想日益物质化、虚无化、精神荒漠化问题日益突出。
  从网络体的流行起始开始看,你就会发现这一点。“网络体”到底是如何火起来的?实际上,它是网民以其敏锐、独到的眼光在各类传播媒介或社会新闻事件中寻找新奇、另类和富于表现力的文本形式,将其置于微博、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网络媒介中。通过这些网络载体,网络流行体开始被网民所接触、了解,正式进入到大众的网络生活之中。
  从网络流行体的流变机制与传播特征网络体也是如此。部分网民由于共同痴迷或执著于某一网络文体,相互感染,自娱自乐,就促成了网络流行体的盛行。因此,朗朗上口的各种网络体,因为人们某种共同的情感共鸣而普遍受欢迎。连“扫地老太太体”也能盛行,其起因是网友“程序员幽默”发了一条微博:“在每一个互联网公司里,都有一个扫地的老太太。很偶然地,当她经过一个程序员的身边,扫一眼屏幕上的代码,会低声提醒对方说:小心,栈溢出了。”该微博被疯狂转发,同时网友以各行各业为背景掀起造句热潮,演绎出百余版本。可见当任何可以引起网友情感共鸣的网络体出现都是一阵风靡。
  再从网络体的兴盛与衰败来看,一种网络体在最初使用的时候会被视为流行、时尚的标志,但被传播推广至大众视野之后,它的时尚感便开始逐步消失,很容易网民所抛弃。这种类似李欣频所说的“用过即弃的爱情”,低忠诚度,高度的内心空虚感,这是一种精神信仰的缺失,这是一种文化的高度污染。
  究此现象的根本原因,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这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现代人内心的无助感和孤独感。举个例子,大学生离乡背井在外地求学,很多人到学校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寻找老乡,只有老乡才有文化或者心灵的归属感。“切糕骗术”的形成很大程度也是来自一个地方的少数民族因为在大城市无依无靠才聚集在一起通过“人群围攻”使得消费者购买切糕。又例如“快闪族”的出现,一群互不相识的人,透过因特网相约在指定时间和地点集合,然后一起做出一些无意义的动作,例如拍手掌、叫口号等。
  就是在这样的孤独无依靠的心理背景下,出现了“亚社会群体”,即人们因共同的爱好、某一方面的偏好而结合到一起,在某个特定主题下,谈论共同关心的话题,重新拉近了心灵的距离。笔者以为,这就是网络体不断更替变化的原因,其背后折射的是现代人“心灵的飘泊”。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马丽丽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庆娟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