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的4名大一新生以“互相监督”的方式,进行了一次挑战“手机依赖症”的尝试。在这次尝试中,四名大学生一起约定远离一切电子产品,不上网,不使用手机,挑战的时间为一周。结果除了一名学生因为学生会工作琐事未能坚持之外,其余三名学生坚持了下来。手机作为身体的延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日常通讯和娱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对手机过分依赖,手机用不好就会成为手雷。刘思宇等四名学生的实践,正是大学生对手机与人的关系的反思。
人际捆绑
很多手机党有这样的体验,要时刻把手机放在口袋里,每隔三五分钟就要拿出来扫一眼,即使没有短信也要看看时间,甚至什么都不看。因为这已经成为一种条件反射式的习惯,如果忘记带手机,就会心神不宁、魂不守舍、精神涣散。据专家称,这就是“手机依赖症”的基本症状。
手机将人绑架在虚无的人际关系中,却恰恰导致了人在实际生活中沟通能力的退化。人对手机的依赖,原因之一是对群体的依赖和对被“边缘化”的恐惧。试想,如果你接不到朋友们约你出去吃饭的短信,接不到上司找你出差的电话,一次两次还可以容忍,三番五次之后,必然会被视作“不懂人情”的怪胎。时刻开机等待呼叫和被呼叫的你,就被包围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中,要时刻警觉不能触网。
但是,这样的人际关系都是通过短信和电话实现的,真正的沟通能力却得不到锻炼,从而大大退化。大学中很多老师反映,学生们发短信或在网上聊天时,逻辑紧密、反应迅速,但是一旦课堂上回答问题就会支支吾吾、表达不清。面临找工作的毕业生们在面对面试官的时候也常常出现这样的状况。越来越多的人宁愿用打字聊天的方式和人交流,也不愿意与一墙之隔的聊天对象面对面。
支配思维
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全面,打电话和发短信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双核和四核的手机争相上市,人们追求越来越迅捷的上网和多样的娱乐功能。即使是最简单的提问也要到掏出手机到网上寻找解答,即使可以通过简单的逻辑推理和计算就可以得出答案的问题也要在网上求证。指尖点点戳戳之间,原本可以快速运转的大脑越来越懒惰,终于有一天变得锈迹斑斑。
好莱坞大片中从来不乏这样的题材:人类发明出的东西最终会主宰人的生活,消解人类的自由。人们千百年来舍身追求的自由,就这样在这个最逍遥的时代里葬送在人们自己的手中。电影虽然是科幻夸张的,但是确实反映人们对技术的恐慌和反思。技术通过支配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最终会主宰人类的思想。
手机也许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发明,但是,越是完美的东西越危险,因为找不到任何表面的缺陷意味着其自身隐藏着巨大的悖论。手机成为人思维的拐杖,时不时的短信、电话将原本连贯的逻辑切割成碎片,好玩的小游戏化解了向思想更深处探索的勇气和斗志。
娱乐消弭理想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预言,人类将会在娱乐中堕落。那是个“美丽新世界”,但是没有任何美丽的思想可言,到处都是肉欲和谎言,人们靠梭麻和电视来逃避现实,忘却理想。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可怕的怪圈,人们狂欢转圈,看似不断发展但实际上止步不前。
手机就是这个时代的梭麻。游戏开发者们致力于用这些小游戏来化解你对生活的不满——不开心吗?来个对对碰吧!想发泄吗?玩个切水果吧!本该是反思现状的时候却被这样的小游戏和小消遣占据。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在手机时代中恰到好处。
手机依赖症是这个电子时代中现代人诸多症候之一种。刘震云在《手机》中写道:“手机用不好就会成为手雷。”刘震云想说的是手机让人撒谎成性,不仅伤害自己也会误伤别人。但是现在看来,手机用不好也会成为时间、思维、理想的杀手。
长江大学成功挑战“关机断网一星期”三名大学生的做法虽然偏激,但是唯其如此才能触碰到这个时代异常钝感的神经。看了这条新闻的手机党们,你是放下手机反思自己,还是匆匆瞄向下一条资讯,任其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